中海油搶灘成品油零售市場煉油項目5月可出產品
昨日,記者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內部人士處獲悉,中海油惠州大煉油項目將于3月20日實現首次開車,預計5月可出產品。而圍繞惠州項目而成立的中海油煉油及銷售事業部也將全面開始運作,這宣告了中海油強勢進入成品油零售市場。
分析人士表示,中海油發力成品油銷售,將打破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巨頭的壟斷局面,并將加劇成品油市場的競爭,有利于成品油市場逐步走向市場化。
據了解,中海油惠州煉油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年加工量達到1200萬噸。屆時將為中海油每年提供730萬噸成品油,年銷售收入將達340多億元,將成為國內單套裝置最大的煉油項目。
近期成立的中海油煉油及銷售事業部則是中海油的一級單位,集中管理煉油、油品銷售、瀝青產銷在內的業務。
“這是中海油第一次成立大事業部在內部整合中下游業務。”中海油人士透露,初步設想是以中海石油煉化有限公司從事的惠州煉油項目為基礎,結合中海油氣開發利用公司在油氣開發和瀝青生產方面的優勢,依托中海油品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的銷售經驗,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因為主營業務是上游原油的開采,中海油有著充足的原油供應,而不需要進口國際原油。這對于進軍中下游的中海油而言是一個最大的優勢。
實際上,中海油近期已經悄然開始在自己的優勢區域珠三角、長三角布局成品油產業鏈。
“在珠三角區域,中海油在廣東的立沙島建立了周轉量達500萬噸的油庫。在長三角區域,中海油建立了產能600萬噸的寧波大榭煉廠,并且收購了舟山和邦公司。”一位密切關注中海油發展的中石油人士向記者表示。
加油站網主編黃順敬分析說:“巨大產能的釋放以及配套設施的建立,成品油產業鏈的打通將使得中海油的成品油業務得以真正上岸,進入終端市場的競爭中。這是中海油此次內部重組的主要目的。”
中海油的艱難轉身
作為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中海油主要業務集中在上游的石油開采,中下游的煉油和成品油銷售業務很少涉獵。而相對單一的上游產業結構,缺乏下游產業使其明顯缺乏競爭優勢,造成產業鏈的不銜接。為此,中海油在幾年前就宣布,將從上游油氣業務全面向下游油品銷售業務進軍。
“目前中海油在全國僅有100余座加油站。中海油進軍下游并沒有預想中順利。”黃順敬表示,幾年來中海油通往下游的產業鏈都沒有打通,首先中游的煉廠建設需要一個過程,而收購大的煉廠也很困難。下游終端加油站的網點主要依靠收購,效果不佳,銷售網絡沒有打開。此外,相關配套的油庫、管道等都沒有能夠跟上。
目前是進入成品油市場最好時機
“此時發力下游成品油銷售業務卻到了最佳時期。”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認為,大煉廠、配套設施即將完工,有了油品的保障,中海油可以大力收購加油站網點,而且此時收購、建設的成本也是較低的。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油價已經大幅回落,而國內成品油價格卻沒有大幅下降。在黃順敬看來,此時進入終端市場,風險將大大減少,按照目前國際原油的價格,國內成品油還有著很大的利潤空間,不像去年油價高漲時導致的煉油虧損。
重點區域打破兩巨頭壟斷
“中海油進入成品油銷售市場,在重點區域將打破中石油、中石化的壟斷地位,一方面,會進一步帶來巨頭公司成品油終端銷售市場的促銷、降價。另一方面,中海油的進入充實了油源,許多民營加油站有了更多進油的渠道。不至于完全受制于兩大巨頭,讓民營油企更具備競爭力。”黃順敬說。
目前,中石化全國有2.8萬個加油站,中石油也有1.9萬個加油站。兩大巨頭在成品油銷售市場的壟斷地位多年來沒人能夠撼動。
韓曉平直言不諱地說,目前市場非常需要中海油這樣的公司成為市場主體,促進市場多元化。“中海油一直比較邊緣化,是靠競爭、靠服務經營起來的。所以中海油的介入將給成品油市場帶來很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