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固定資產投資應側重新能源建設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最大傷害不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而是就業問題日益嚴峻。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要想趨利避害,必須努力擴大國內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力。”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出席4月5日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與香港科技大學聯合在京舉行的CEO圓桌會議時指出,“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技術、人才和信息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更加自由,各國經濟活動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這主要表現在制造業的全球化與產業梯度轉移、全球貿易規模迅猛擴大和跨國金融市場特別活躍等諸多方面”。
本次圓桌會議由中國工經聯常務副會長孫樹義和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共同主持。來自產、學、研領域的與會嘉賓,圍繞“發展、創新和人才”主題,針對金融危機中企業的應對戰略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要“趨利避害”應對金融危機
徐匡迪認為,應對金融危機,我國需要致力做好如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處理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以實體經濟為主。
第二,努力擴大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中,在出口受影響的條件下,應該側重國內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其中,國內消費要注重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完善土地制度、提高退休職工和社會保障者收入水平以及實施家電下鄉等啟動國內消費市場;固定資產投資應該側重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高效的交通體系建設、四川地震災區災后重建、鄉鎮以下中小學和衛生院建設等;在對外貿易上,我國應該努力實現進出口的基本平衡。
第三,審慎做好國家對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監管工作。
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看來,當前中國最主要的壓力來自就業,而保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就業和保城市低收入人群則是當今的第一要務;從長遠來看,國家要通過補貼實施家電下鄉等方式,培養廣大農村市場的消費能力。
事實上,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終將過去。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各國將面臨哪些新的競爭壓力,這是所有企業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
朱經武認為,可以預見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增長未來必將受制于能源、環境和資源等領域的瓶頸制約,而能源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項權威調查結果顯示,在人類未來50年面臨的十大威脅中,能源排在第一位。對此,傅成玉坦言:“偉大的企業都是在危機中誕生的,因此,深化改革,為未來發展積蓄力量才是當務之急,而新能源、科技、環保和節能減排等領域無疑是未來的主要投資方向。”
人才戰略決定企業成敗
人才是企業的靈魂,也是其最大的無形資產,從某種意義而言,人才培養戰略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國家的成敗在于企業,而企業的發展在于人才。孫樹義指出,人才培養并不是孤立的,它與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和管理機制等大環境密切相關。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面臨經濟危機還是處于正常發展階段,人才培養對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工業經濟管理研修學院常務副院長薛鐳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在中國主要表現為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在金融風暴的沖擊下,盡管我國人力資源發展將遭遇來自現實的運營成本、保留人力資本和保證企業持續競爭能力三方面的挑戰,但由于人才成本降低、人才流動性增加以及人力資源調整空間加大,我國人力資源也將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香港科技大學EMBA課程學術主任忻榕表示,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最主要的人才挑戰是如何培養人才以應對國內競爭并支持全球化發展,如何吸引和留住關鍵人才以及如何推進企業的高績效等。
在她看來,經濟危機下企業的人才戰略流程應該是:首先明確企業在市場中取勝所需的商業模式,然后細化支持該商業模式所需的組織能力,最后設計與組織能力相匹配的人力資源實踐。
談及如何在金融危機中“精兵”、“強將”,忻榕坦言,一是強化對企業員工的長期承諾,二是提升人才組合,包括招聘高素質人才、淘汰低績效員工等;三是處理好投資與人才發展的關系;四是提高企業組織的工作效率。“盡管經濟危機帶來了苦難和不確定性,但同時也孕育了新的生機,企業不要在短期業務壓力下失去信心,而要針對當前的壓力采取快速行動。”
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馬富才認為,在動蕩的經濟形勢下,企業的人才策略應該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形成人才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鼓勵人才在流動中發揮其最大價值,“就目前而言,中國的人才流動不是太多,而是還遠遠不夠,倘若企業無法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動機制,企業整體必定是一潭死水。”
另一方面,企業應該多渠道培養人才。為此,要根據企業發展戰略,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方面的機制,并且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中國工經聯高級副會長王秦平、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上海振華港口機械有限公司總裁管彤賢、正泰集團執行總裁南存輝等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