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廈工
在地球的南極,空中飛揚著朵朵雪花,白茫茫的天地一眼望不到盡頭。突然,一輛黃色的廈工裝載機格外顯眼,在南極的冰面上緩緩前行。
這是廈工第七次隨科考隊遠征南極。事實上,自1992年以來,先后有11臺“廈工”牌裝載機、挖掘機遠赴南極,為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的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南極長城站甚至還有一條“廈工”大道。
在中國工程機械領域精耕的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中簡稱:廈工),為何對南極考察“情有獨鐘”?廈工品牌負責人認為,這是由于“遠征南極與廈工的‘敢為’精神能很好地契合在一起”。
敢為,是廈工的文化基因,而南極故事,則能生動具體地凸顯這種精神。在他眼里,“敢為”的個性能賦予冷冰冰的工程機械品牌以生命,而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則能增進用戶對廈工產品的文化體驗。
回到眼下,在全球經濟的冬天,大多數商業主體都選擇低調保守,“敢為”者無疑會引人注目。
“作為一個具有57年歷史的企業,廈工絕不會因為一個短暫的經濟周期而進行收縮,”廈工品牌負責人稱,“如果大家都開始畏首畏尾,那或許正是廈工該發出聲音的時候,只有給供應商、代理商直接的信心和動力,大家才能抱團過冬”。
這或許應了一句話,“你可能改變不了周圍的環境,但最終可以改變你對周遭的看法”。廈工要做的,“就是首先在狀態上有保證”。
事實上,走過57年風云歲月的廈工,經歷過的又豈止是眼前的“寒冬”。在2004—2006年這三年里,廈工內外部的種種弊病便已經相繼出現了。
那時,由于體制障礙,廈工的業績嚴重下滑,產品品種單一,研發能力弱;同時,跟不上業績發展的制度設計,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亂,企業內人心渙散,品牌美譽度也開始下降。追溯廈工的歷史,不難發現,在改革開放之后的一段時間,廈工始終走在市場的前列;不過過去幾年的保守發展,導致它逐漸落于人后。
在內外交困下,不安于現狀的廈工決心由內而外,著手重塑廈工形象,以此帶動公司的整體改革。負責廈工品牌重塑的新格品牌顧問,決定從廈工的歷史中,重新確立品牌基因,打開重塑廈工形象的突破口。
正是這個時候,廈工的“敢為”精神被提煉挖掘出來。
“新中國成立后,廈工生產了第一臺裝載機;特區改革,廈工是第一家走向市場化的企業;1992年起,廈工作為國內唯一工程機械品牌進軍南極;2003年,公司在全國同行業實現歷史性突破——產銷裝載機突破萬臺。這些都是廈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的體現。”
就這樣,從內部尋找力量的廈工將“敢為”精神作為品牌文化基因,并在文化重建的基礎上進行品牌宣傳營銷。
2007年起,廈工的品牌戰役便開始緊鑼密鼓地打響。
首先,統一所有對外宣傳語為“中國有我,敢為廈工”,并將“工程機械,績效專家”的形象與廈工標志綁定。從這個策略可以看出,廈工意在傳達兩個信息:一是廈工新的企業形象“中國有我,敢為廈工”,二是廈工的品牌定位“工程機械,績效專家”,這是在品牌傳播上的突破。
其次,公司確定了以“全國媒體進行覆蓋,分地區各個擊破”的主導方針,即以中央電視臺廣告為核心,以專業雜志與網絡媒體為補充覆蓋行業受眾,同時將全國劃分為四種類型的市場:增長市場、傳統市場、高度競爭市場、弱勢市場,針對每個市場具體特征及經營狀況,在每個市場采用不同的地面活動加以配合,響應高空廣告的輻射。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高空與地面“兩條線同步走”的互動傳播局面,不僅有利于消費者多方面的接觸品牌,而且使整個品牌傳播更系統,能全方位地傳達廈工信號。
除了大眾傳播外,廈工還展開了系列文化建設活動,成立了廈工文化訓練營,以體驗式培訓互動為主,讓員工切身體驗“敢為”文化。如今,這種訓練營已經成為廈工的常規培訓,“讓廈工人重新找到了工作動力與爆發點。”這也為廈工品牌的升華奠定了深厚基礎。
廈工進一步整合了渠道和規范區域管理,甄選出實力優、信譽好的代理商與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公司加大力度整合了營銷體系,使裝載機、挖掘機、叉車、小型機產品共享統一的營銷平臺。營銷體系的改變,讓廈工在銷售上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在此基礎之上,廈工大手筆實施了資產重組,將生產基地從東南沿海擴展到中原大地;與此同時,實施業務流程的再造,加大新產品研發的投入,全面提升產品質量。這一系列運作管理在潛移默化中蛻變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經過重組整合,去年,廈工經營業績增長超過行業平均水平,銷售收入更是突破50億元,市場占有率達到了17%。在銷量、收入和凈利潤均創歷史最高的同時,公司帶動產業鏈產值達200億元。2008年,廈工以86.75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中國工程機械品牌第一位和亞洲品牌500強。
在品牌形象成功突破之后,廈工下一步的目標便是從“敢為”到“協動”。
“從品牌形象切入之后,明后年我們會花更大的力氣在組織及業務流程的再造上,直至整個供應鏈。”廈工對此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