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貿業經營模式轉變淘汰大批鋼貿商
在2014年全國兩會上,電子商務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電子商務,指出鼓勵電子商務創新發展,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業內人士紛紛對鋼鐵電子商務發展發表各自意見,認為電商成為鋼鐵流通模式變革的必然趨勢。
利用電商平臺規避風險
專門從事螺紋鋼、線材貿易的上海寶夏物貿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永華很早就利用電商平臺組織資源,規避風險。他對記者表示,應用電子交易的套保功能,規避現貨市場價格震蕩的風險,這些年公司的經營情況還過得去。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如今像何永華這樣的“觸電”鋼貿商比以往明顯增多。某家鋼貿公司的老總向記者介紹,該公司一直在斯迪爾電子商務平臺上采購,這里的“平臺+基地”的模式,實現鋼材的線上線下真實交割,便捷、安全,防范風險。看得出,時下鋼材電子商務越來越受到鋼貿商的青睞。電商平臺的出現,是對傳統的鋼材流通業態和傳統的鋼貿商經營模式的一次變革。
在鋼材處于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年代,鋼貿商采用低吸高拋、博行情、賺差價的營銷方式,從鋼廠拿貨,在市場銷售,只要拿到資源,準保賺錢。然而,近年來由于鋼鐵產能嚴重過剩,鋼材市場供大于求局面日趨加劇,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鋼材進入了買方市場,鋼貿商再也不是當年的“香餑餑”了。
在這種狀態之下,鋼廠對營銷越發重視,以銷為主,以銷定產,加大直銷、直供力度,提高直銷比,成為鋼廠經營考核的硬指標。由此而來,鋼貿商傳統的“低吸高拋”銷售模式受到極大沖擊,尤其是鋼廠頻頻上調出廠價格,甚至高于市場銷售價格,鋼貿商的“低吸高拋”,一下子成為“高進低出”,不僅沒有差價可賺,而且還得賠錢、虧本。
“以往公司一年銷售鋼材30萬噸,能盈利幾千萬元,沒有想到價格的長期“倒掛”,造成嚴重虧損,有一年虧了600多萬元。現在基本不向鋼廠訂貨了,即便訂貨,也只是象征性訂一些,與鋼廠保持一種關系,將每月從鋼廠的訂貨量從15000噸減少到2000噸。”某家鋼貿商公司董事長表示。
不向鋼廠訂貨,那么鋼材資源從哪里進呢?鋼貿商回答幾乎相同:“從電子盤里拿呀。”有了電子交易市場方便多了,一些電子交易平臺還開啟鋼材現貨超市,像鋼材現貨市場一樣,款到就能提貨,不存在“貨沒到就虧損”的現象,從而規避因價格“倒掛”而帶來風險。
確實,電商平臺的崛起,正在改變鋼材流通業態,正在變革鋼貿商的經營模式。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董寶青指出:“國內鋼貿商危機確實糟得很,但對于發展鋼鐵業電子商務、促進鋼鐵短鏈流通,卻是好得很。”在信息技術、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鋼鐵的物流貿易體系勢必加速轉型。
電商平臺促交易模式創新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鋼貿商脫離了傳統的交易方式,以現代化電子商務技術體系作支撐,打造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于一體的專業化交易平臺。一位從事鋼貿行業的資深人士分析:“鋼貿企業要生存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堆場式’和‘前店后倉式’的鋼材經營模式,才能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而電子商務既是對傳統鋼材現貨貿易模式的重新探索,也是對現代電子商務應用技術在鋼貿領域上的一種深層拓展。
鋼貿商看好電商平臺,還有一個原因,這是因為電子商務具有不受地域限制的優勢。以往鋼貿商往往局限于某一區域內采購銷售,一旦價格出現波動,常常會陷入價格“倒掛”的處境。如今鋼材市場價格跌宕起伏,變化莫測,一天一個價的現象經常發生,而且地域差異很大。現在通過網上平臺了解行情,進行對比測算,在電子盤上進行跨地域采購,拿到最便宜的資源,即使多負擔點運費,也能帶來不少的利潤。
日前在上海舉行的第七屆中國鋼鐵物流合作論壇大會上,中國物流及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指出,利用電子商務的平臺技術,發展鋼鐵的平臺經濟,這是流通方式最為深遠的變化。鋼鐵的物流形態和煤炭、水泥的物流形態不一樣,所以一定要高度發展這個物流經濟,一定要專業化發展這個平臺經濟。
鋼貿行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借力電商平臺已成為必然趨勢。在董寶青看來,未來在國內肯定要淘汰一大批鋼貿商,這是必然的,過去形成的供應體系已經完全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