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電網:在爭論中起步
“你太年輕了,你只是被電網公司的一面之詞欺騙,我搞電力的時候你還沒長大呢”,當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提出業內支持特高壓電網建設的觀點時,一位電力行業的老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去找陳望祥,讓他給你講講特高壓的事情。”陳望祥的官方身份是中國投資協會大中型企業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他被認為是“持反對特高壓觀點的代表人物”。
業內人士及研究者當中有種流行的說法:“反對特高壓的人是要繼續拆電網,贊成特高壓的人是要把分散電網聯系起來”。
反對建設特高壓的理由
從技術上講,特高壓電網是指1000千伏的交流或±800千伏的直流電網。
主張上馬并主導特高壓電網建設的國家電網公司認為,特高壓電網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2005年是特高壓提出爭論最激烈的一年,現在業內爭論的主要焦點是特高壓電網該不該上馬。”陳望祥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搞特高壓真正的目的是加強電網公司的壟斷管理。”他認為,搞成一個特高壓交直流的大電網把區域聯系起來,這背后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陳望祥話語激動地說,電力行業長時期的不對稱發展很嚴重,主要是發電放開但電網封閉。
他分析,在區域電網中,一旦有事故出現可以很快把事故危害縮小到較小的范圍。像美國就分成中東西三大塊和德州電網,都是直流背靠背,容易切斷;而且三大塊分成十個安全區,來進行獨立管理運行。但對特高壓來說,交流里面任何一個部分發生自然災害,或是人為操作的失誤,危害就會很快波及全國。所以,電網不是越大越好。
“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要建設特高壓國家電網”,陳望祥認為,贊成一張網的觀點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實則令人懷疑。他說,“西電東送”是要把西部的水電資源送出來,是中央早就確定的,但“南北互供”中央從來沒有提出來過。如果要在寧、蒙、陜、晉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再用特高壓電網送出來,進行所謂的資源優化配置,但那個地方能不能建設總容量為1.2億的電站?這等于是在黃河邊上布置50—60個360萬千瓦的大火力發電廠,那里本來就缺水,環境能不能承受?這些都沒有做過讓人信服的數據分析。
陳望祥說,鐵道部作過專項的計算,特高壓與輸煤的經濟效益相比較,遠距離輸送煤炭比輸送電要經濟。
“國家電網公司不量力而行”,陳望祥說,國家電網公司的總資產是1.2萬億,利潤只有100多億,資產負債率已經到了63.5%,凈資產利潤率只有1.5%,這雖然與電價較低有關系,但最主要的還是國有獨資的體制造成的。他分析說,“十一五”期間電網建設需要9000億元,按20%的資本金算就是1800億,國網公司自有資金最多還不到1000億,資本金缺口是非常大,銀行貸款可能要7000億到8000億,如果依然維持國有獨資,那么資產負債率就可能到70%-80%以上。
“特高壓電網是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但現在就做這件事可能太倉促”,國泰君安研究所電力研究員姚偉說。他還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特高壓電網的綜合收益難以衡量,投資回報機制也還沒有建立起來,不能讓國家和消費者為特高壓埋單。
華北電力大學電力工程系副主任鮑海說,“長距離輸電對電力系統穩定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但特高壓等技術的研究可以作為戰略儲備。
特高壓會不會帶來新壟斷
對于“特高壓是新壟斷的思想,只能讓電網公司繼續一家獨大,最終使改革走向失敗”的觀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有不同意見,他說,“很多人把特高壓和電力體制改革掛鉤,這是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非常大的錯誤。”
馮飛認為,犯這樣的錯誤是沒有搞清楚電力行業內競爭機制和競爭理論應用的問題。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電力行業包括性質不同的兩大環節,一個是可引入競爭的環節,另一個是自然壟斷的環節。發電和售電是可以引入競爭的環節;但輸配電等帶有物理網絡性質的中間環節,就是一個自然壟斷的環節,很難引入直接競爭,不管分成幾個電網,它都會在內部形成壟斷,只不過是把大壟斷拆成小壟斷。
馮飛對特高壓電網持支持的態度。對照中國和美國的電網情況,他認為,現在我們這張網的優勢就在于已經是個整體的網,雖然電網的自然壟斷性帶有一定弊端,但克服壟斷不是靠拆,“你就是拆得再多也是帶有壟斷特性的一張網,只是把大壟斷拆成小壟斷而已,小壟斷帶來的問題可能比大壟斷更多。”
“不能因為政府監管能力不足,而去拆在技術上有一定合理性的完整電網”,馮飛說,特高壓采取更高的技術方式,規模經濟效果更好,為什么要打著改革的旗號去反對一個帶有很好前景的技術?“我還是比較主張搞兩個電網,一個大一個小,就是為了有一個標尺競爭,有一個參照物對比。進一步拆散不是改革的方向。”
“當然,就壟斷的問題,還需要政府的監管到位,特別是在一個自然壟斷的環節里,最主要的是政府監管的到位。”
多個特高壓項目在爭議中起步
9月5日,中國第一個750千伏高壓電網——西北750千伏輸變電示范工程在蘭州召開了驗收專家組會議;國內第二個總投資約15億元的750千伏輸變電工程——西北750千伏青海官亭至西寧輸變電工程,已通過了國家電網公司主持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山西東南至湖北荊州和安徽南部至上海的兩條100萬伏輸電線路的前期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還了解到,山東電力集團也正在籌建山東省的特高壓電網。
正是這些項目的籌備和啟動,加劇了關于特高壓電網的爭論。
“現在不搞,什么時候搞?”一位電廠中層管理人員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多年來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機會,不能再在這一次上失去機會。
“從技術上而言,特高壓電網可以把全國的電網聯系起來,這應該是一個全世界未來的技術趨勢”,馮飛分析美國電網的劣勢時說,美國是個高技術的國家,但電網運行很差,因為美國的電網是世界上最混亂的,一個州里面就有好幾個網,美國人自己也不認為這種分散是好的結果。比如,恰恰是因為電網的無序割裂造成美國8·15大停電;美國前能源部長從經濟和技術角度分析認為,美國最理想的就是以落基山脈為界限的兩張網。
“特高壓就像是一條高速公路,路好了車才跑得快”,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一位專家認為,我國很多地區的輸電走廊已經非常擁擠了,而特高壓可以在同樣的走廊上更大幅度地提高送電規模。
“輸配分開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決一些人抱怨的網太大的問題”,馮飛認為,在配電環節上可以搞以省為單位的電網,要拆也不是拆輸電網,而是拆輸配的環節,這樣也是為了用戶下一步擴大選擇權來做準備。
記者查閱了“十一五”規劃建議,其中提到“加強電網建設”,但沒有出現“特高壓電網”字樣。不過,在12月21日國務院發布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和國家發改委配套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500千伏以及以上交直流輸變電”被列為鼓勵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