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爭論的三點啟示
我國國企改革大致經歷了擴權讓利、承包經營、制度創新與機制轉換、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等階段。近兩年,關于國企改革的爭論日漸激烈,記者調查后認為,圍繞國企改革的爭論,至少給人們帶來了三點啟示。
啟示之一:國企改革不能損害職工利益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國企紛紛改制為民營企業,不少地方徹底把國企賣光。然而,不少國企改制產生了兩極分化:普通職工國有身份沒有了斷,沒有得到補償金或補償金極少;原廠領導卻搖身一變,成為千百萬資產的所有者。對這種現象,有人認為不公正,職工利益受到侵害;有人卻認為,國企改革就要犧牲一代人的利益,就要培養一批資本家。
值得注意的是,損害職工利益,必然招致民怨。采訪中,經常有人向記者訴苦:不少企業讓工人買斷工齡走人,只按一年工齡三四百元發放補償金,不少工人干了20年,還拿不到一萬元。已經改制的國企中,利益受損最大的就是“4050”(即四五十歲)人員。計劃經濟時期,國企利潤上繳國家,職工們拿低工資,沒有多少積累;市場經濟時期,他們又在國企改革中“出局”,由于技能單一,年齡偏大,大都找不到新工作,卻要養家糊口,為孩子支付高昂的學費,生活異常艱難。這種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經濟落差和心理落差,使他們感到悲涼和氣憤,由此導致一系列不穩定事件。這些不穩定事件多次發出警示:國企改革必須以人為本。
不損害職工利益,就要堵住國企改革中的“合法”漏洞。1993年,身為國企的一家化工廠成立了集體企業經營部,后來改為股份制企業A公司,A公司為避稅又成立了B公司。化工廠廠長李某最初任A公司董事長,后來把其妻從外單位調過來接任,并控股A公司。1997年化工廠改制后,AB兩公司以債轉股形式成為化工廠的股東,股權分別為44.2%和6.1%,李某夫妻和AB兩公司的股權相加之和為67.2%,實際上兩人已經對化工廠控股。李某解釋說,調其妻接任A公司董事長,并沒有觸犯法規。然而,許多職工無論如何也不明白,好好的一家國企,怎么幾年間就被一個家族控股了?
啟示之二:必須堅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先前“郎顧之爭”中的焦點是如何看待國有資產流失。一方認為,國有企業資產評估不真實,不少評估機構故意做小國有資產,把凈資產評估為零或負值,然后賤賣或白送出去。另一方認為,應該動態而不是靜態地看待國資流失,在當時市場不景氣、國企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國企不改制才是最大的國資流失。雙方誰對誰錯姑且不論,有一點認識卻是共同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尚待進一步解決。
防止國資流失,必須嚴格制定國資監管制度。陜西寶雞市國資委副主任張積勤說,國企改制應嚴格按照程序操作,執法部門必須對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資質和信用審查,把違規的評估機構淘汰出局;國資監管機構必須嚴把資產評估關和清產核資關;所有改革、改制方案必必須經過職工代表大會同意,職工代表須由職工選舉產生,充分代表職工意愿;國資監管部門審批改制方案時,必須反復征求職工意見。
防止國資流失,必須慎重選擇國企合作伙伴。重慶市國資委副主任劉有恒說,有的合作伙伴不安心做產業,而是亂搞資本運作,最后導致國資大量流失。德隆系的湘火炬曾經控股重慶重型汽車集團,德隆倒臺后,市國資委花了很大的代價才把重汽集團挽救回來。四川省國資委副主任張明泉也認為,國企讓其他投資者控股,決策時務必慎重。他說,上海市一家民企曾經希望控股四川醫藥集團,但國資委沒有答應。一是因為這家民企實力不強,不懂醫藥;二是因為四川省中藥業前景廣闊,四川醫藥若被其他投資者控股,就可能失去原有市場。
啟示之三:國企改革不能因噎廢食
圍繞國企改革的爭論中,一些人全盤否定國企改革成果和政策,希望回到“大鍋飯”時代。但更多的人認為,沒有前一階段的改革,就沒有現在國企效益大幅度增加的局面。
中央政研室經濟局專家白津夫說:“盡管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但只有不斷推進國企改革,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國企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路徑可以選擇。”他認為,從2002年到2005年,國有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有企業戶數減少1.9萬戶,利潤、稅收和國資規模卻大幅度增加;國資管理體制改革也有新突破,建立國資監管機構的意義非同尋常。
中國第十八冶金建設公司曾是一家嚴重虧損的企業,去年企業出現良好轉機。總經理姚晉川說,國企不改不行,不改革就沒有國企現在的好形勢,就沒有十八冶的今天。
不少人認為,前一階段國企改制確實存在操作不規范和國資流失現象,但國企改革重在監管和規范,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走回頭路。四川樂山市經委主任蔡昌慶在國企當了23年的法人代表,他認為國企改革利大于弊。他說:“國企改革產生的下崗失業職工,很大程度上是就業結構性矛盾問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國企不積極改革,整個企業就要垮掉。”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