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機械工業再創新高仍須提防外資并購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進程越來越快。隨著一系列鼓勵吸引外資政策的出
臺,眾多跨國公司紛紛攜帶資本和技術進入中國機械行業。他們一方面為中國機械工業的發展
帶來了急需的資金和技術;另一方面也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的競爭力對我國機械企業形
成了巨大的沖擊。走過了2002年的光輝,經過2003年的燦爛,人們希望的是:2004年中國機械
工業依然再創新高。
四大利好助創新高
世界經濟前景趨好,有利于機械產品進出口的增長。機械工業外貿進出口直接取決于國際
政治經濟形勢。美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2004年美國經濟如果真能全面復蘇,這將對世
界經濟走出低谷產生重要影響。歐盟經濟低迷的狀況也將在2004年有所改善。日本經濟在經歷
了10年低迷后終于出現了好轉。2004年國際政治局勢將趨于緩和,徘徊了3年多的世界經濟有
望較快復蘇,國際石油價格有望回落,國際金融市場環境趨好。國際經濟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將
為機械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外貿出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2003年中國機械產品進出口保持了
30%的增長,2004年的總體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國內經濟將保持快速增長,投資將會繼續拉動機械工業的增長。2004年是中國進入新一輪
經濟景氣周期的第三年,受工業化加快、結構調整以及外部環境改善等因素推動,預計國民經
濟不僅繼續保持高增長,而且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穩定性將有很大提高。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
裝備工業,受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明顯,2004年固定資產投資的高增長將直接拉動機械工業的
快速增長。在一般的情況下,投資的20%將用于購買機械和設備,若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在2003
年的水平,機械工業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將會進一步促進汽車等相關行業的增長。人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對汽
車工業的影響最大,特別是轎車的增長。汽車的快速增長將會繼續帶動相關行業,如機床、汽
車儀表、基礎件等行業的增長。
相關行業的發展將給機械工業以有力地支撐。一方面為機械工業提供必要的生產支持,另
一方面為機械產品提供巨大的市場。受投資拉動的影響,2004年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仍將保持較
大規模;西部大開發已進入實質性階段;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等大型工
程將繼續實施或上馬;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以及奧運設施建設將加快進度;鋼產量將達
到23000萬噸,比2003年增產3000萬噸;鋼材產量將達到24000萬噸,比2003年增產2500萬噸;
有色金屬行業10種主要產品的總產量將達到1250萬噸,比2003年增產150萬噸,增長12%左右;
能源將保持適度增長。原油生產量在1.75億噸左右,比2003年增長1.5%左右;國內煤炭需求量
將達到14.5億噸,同比增長15%左右;發電量將達到19800億千瓦,同比增長10%左右。
外資并購利弊兼具
跨國公司通過外資并購,使我國企業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鐕镜墓芾砟J綄ξ覈?
機械工業的生產經營正產生著日益深刻的影響。中國機械工業不但贏得了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資
金,而且汲取了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在經營機制上逐步擺脫種種弊端,在管理觀念上取得了
重大突破,從而使企業步入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有利于推動國企改革。目前國際上收購兼并已經成為國際資本投資的主要方式,資本的跨
國流動有80%通過股權并購實現。但在中國,受到政策和市場成熟度影響,跨國并購只占中國
吸收外資的5%~10%。由于中國現有的國有資產只有10多萬億元,僅僅相當于一年的國民生產
總值,而需要支付的國企歷史遺留性債務就有上萬億元,如果實現外資的進入,將不僅僅解決
國企的負擔問題,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質量,實現國有資產的變現和增值。
引進了企業發展急需的資金。外資改組國企的成功范例當屬江鈴汽車。1995年,江鈴汽車
引入了戰略投資人——全球第二大汽車制造商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福特進入后,通過引進資金
和先進的技術及管理模式,江鈴汽車在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迅速扭轉了虧損的局面,市場
占有率迅速擴大。2003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0.15元,第一季度主營業務收入達13.4億元,表現
出了持續高速發展態勢。
引進了先進的管理和新技術。近年來,中國許多企業通過外資并購,在企業的生產、財
務、物資管理等方面,引進了國外先進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實行了產、供、銷全方位聯
網。
開拓了部分產品的國際市場。為了在全球市場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跨國公司持續不斷地
向各成員公司提供資本、管理和技術,并幫助各成員公司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聯系并承攬國際
加工業務。這種運營方式有利于被跨國公司外資并購的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
爭。
吸納一部分勞動力就業。跨國公司之所以外資并購,正是為了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把
中國建成“世界工廠”。一般來說,外資并購企業中,除了少數高級管理人員來自跨國公司母
公司,其他人員基本上都是從東道國聘用。
形成壟斷和控制。由于跨國公司以全球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故其投資、銷售、雇傭、貿易
等多種決策都可能由母公司做主,它很少甚至完全不考慮中國某些經濟及社會利益,它可以經
常利用其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優勢在中國形成一定范圍的壟斷和控制。由于跨國公司是
一個遍布各國的國際網狀組織,它在貨幣政策、財務政策以及銷售安排等方面的影響,中國企
業往往難以左右。
擠占了國內市場。外資著眼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場容量,為了最大限度地占
領國內市場,把外資并購作為其輸出產品和占有市場的重要手段。其外資并購行為主要由其全
球經營戰略所決定,它對生產、經營地點的安排、投入產品的走向等都取決于內部計劃和資源
培植的要求。因此,中國從跨國公司外資并購中能否獲利,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并不完全取決
于中國的主觀設想和政策取向,而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跨國公司的發展戰略,這會給中國帶來
兩個方面的負效應。一是“擠出效應”,即跨國公司大規模投資并購,利用外資并購控制產業
經營權,使中國產業資本被逐出;二是“虛入效應”,即跨國公司利用外資并購對企業的絕對
控制把已投入或在中國開發出的先進技術和其他資源轉移出去,造成中國技術和資源等的流
失。
削弱了企業的科研能力。外資并購后,跨國公司取得了企業的經營決策權,他們把握著企
業的技術、科研、銷售等。這樣,外方就容易削弱企業自身的研究與開發能力。同時,外方控
制了企業物資采購與產品銷售的渠道,使得避稅更為方便。
造成中國人才流失。入世后,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發機構有獨資、委托科研機構、科
研機構聯合開發等形式。在外資并購科研機構中,除少量高級研究人員來自國外,大多數都在
投資當地招聘,它們“挖”走的是當地最優秀的人才,以完成其人才本土化戰略。所以,如果
說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并購企業還只是在分“市場銷售蛋糕”,那么其外資并購科研機構的到
來,更大的威脅在于國內的“創新人才”被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