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車行業發展:經歷曲折前景樂觀
高端市場容量有限 外資產品向下延展
目前外資企業已牢牢占據了高端市場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國叉車中高端市場的份額大約在
36%左右,其中進口叉車又占去了近一半,獨、合資企業僅占市場總量的20%左右,大約有1萬
臺左右的量,而這個數字要被10多家企業瓜分,所以大家都吃不飽。
少數本土領先企業極力開拓中高端市場,這就使原本不大的中高端市場顯得更加緊張。為
此,一些外資企業紛紛轉攻中低端市場以擴大銷量釋放產能。比如某合資企業專門使用新品牌
推出了針對中國低端市場的“經濟型”叉車,而另一合資企業也計劃以一個自己參股其中的日
本品牌推出略高于前者的中檔叉車。因此這將給剛剛出現轉機的本土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競
爭將更加激烈,競爭總體格局將由原來的外資企業之間爭中高端市場,本土企業之間爭低端市
場,轉變為中外企業之間的混戰,今后中低端市場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行業發展的復雜性和
不確定性增強。
產品出口喜憂參半 數量尚可質量欠佳
在過去的十年中,對于本土企業來說,和國內市場的動蕩走勢相比,國際市場的開拓總體
上比較平穩,而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從出口“量”的角度看,我國叉車出口已經形成了批
量,所占比例達到總銷量的10%以上,特別是安叉和杭叉,2002年出口量分別達到1052臺和666
臺,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出口規模和一定的國際市場影響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我國叉車
出口前景是比較樂觀的。
另外,近年來我國叉車進出口量都得到了迅猛發展,這也能夠說明國內外叉車市場融合的
速度和幅度都在加大,國內企業進入國際經濟循環的趨勢增強,并且在優勢企業中,參與國際
競爭的主動因素正在逐步取代被動因素。這也同時印證叉車產品競爭國際化程度高的特點。
從出口市場分布來看,我國叉車出口的主要市場為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區域和出口數量
也比較穩定。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我國叉車產品已經基本能夠被國際市場接受,但
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些國家(地區)也正是全球叉車需求最大的市場,我國出口到各個
國家(地區)產品的數量和當地需求量的比重在各個國家間相差不大,在有的所謂優質市場的比
重甚至低于劣質市場,所以目前還不能盲目樂觀。比如,日本是全球第二大叉車市場,但我國
叉車卻不能像出口其他優質市場那樣打入日本市場。而日本產品,其出口比重一度曾高達國內
產量的50%,其叉車產品和汽車一樣在國際市場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日本的技術和在技術上
“跟隨--改進--超越”的策略和精神均值得我國企業學習,尤其是這個“超越”,它不僅要學
到手,而且要致力于做的更好,所以在和德國、美國產品的角逐中日本企業往往能夠勝出。而
我國企業則是“接近”就滿足了,始終要慢一拍,盡管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我國企業主觀上
的這種致命的思維定勢不能忽視。
不過,回過頭來,我們依然可以說,我國叉車出口已經初步形成了美國、新加坡、荷蘭、
意大利等幾個較穩定的市場,其中我國周邊地區及美國市場潛力較大。
產業周期相對靠前 產業發展前景樂觀
從產業周期的角度分析:在全球范圍內看,叉車產品和叉車產業都處于成熟期。
從國內情況看,叉車產品和叉車產業尚處于發展期,產品技術仍需發展完善;產品使用范
圍和使用時尚未得到足夠拓展;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產業自然調整仍處于初級階段;用戶使用意
識和企業研發意識、能力尚且落后,國外用戶和企業現在考慮的是如何把叉車用得更好,尋求
更好的解決方案,而我國很多用戶因為現實的國情還在人力和叉車間取舍難斷,生產企業也不
能很好的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所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我國叉車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市場容量的角度分析:定性地看,和土石方機械不同的是,叉車使用范圍要廣的多,遍
及各個經濟領域。這個產業的成長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二是
工業化程度;三是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分布;四是社會的叉車使用意識。其中第三點有
必要進一步解釋:比如90年代初,國家經濟增長幾乎完全依靠基建投資拉動,因此其他工程機
械產品都在短期內得到了“飛速發展”,惟獨叉車起色不大。原因是,固然當時的繁榮對叉車
行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各經濟領域的發展很不均衡,而叉車的應用領域非
常廣泛,因此局部的繁榮對叉車產業發展促進不大。因此,叉車產業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并
且由前面的解釋可知叉車產業的發展要比其他工程機械產品穩定的多。而我國叉車今年雖經歷
了高速發展,也僅達到5萬臺,顯然我國叉車市場增長的潛力依然很大。主觀估計,從近期
看,未來三年突破8萬臺是可以預期的,這個數字也是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當然,8萬臺也不
是終極數字。
可以預見,盡管有諸多不確定及不利因素存在,我國叉車行業總體前景依然樂觀。同時,
不論是外資還是本土優勢企業,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有相當數量的個體其發展尚難有定論。
對于有潛力的本土企業而言,除了繼續圍繞技術、機制、質量、品牌等關鍵點做文章外,規
范、效率、成本將是決定其未來興衰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