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控機床為何市場占有率低?
2004年我國數控機床在品種、產量、產值、銷售收入、產值數控化率、用戶滿意度等方面都有較大的進展,這標志著中國數控行業正在崛起。但是較低的市場占有率、較大的技術差距以及用戶滿意方面存在的問題,堪稱是崛起背后的隱憂。
2004年國產金切數控機床銷售收入接近12億美元,而進口金切數控機床價值28億美元。國產金切數控機床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為30%,而國外進口則為70%。這個比例還未統計進口的數控系統、電氣件、液壓件、軸承、滾珠絲杠、數控轉臺、刀庫等配套產品。如果扣除進口配套產品的價值,只計算國內新增值的部分,30%的市場占有率還要大打折扣。
為何我國數控行業市場占有率低?原因主要有4點。第一,國外廠商千方百計地搶占中國的數控機床市場。國外廠商在中國設立的代表處比比皆是,主要任務就是從事數控產品的銷售與服務。近幾年來他們還在中國設立獨資、合資公司,以國外先進技術對中國資源進行整合。他們利用中國相對便宜的能源、材料、土地和勞動力,融合國外的先進技術,避開進口關稅,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比直接進口的更便宜。由此將中國的數控產業逼進“只居一隅,背水一戰”的境地。
第二,他們還在中國設立培訓服務中心,搶奪中國的客戶。西班牙在中國投資興建了中西機床技術培訓中心,美國AMT在上海建立了美國機床技術培訓中心,德國西門子也加大投資力度進行培訓建設。其它國外公司在中國設立的代表處、銷售代理公司、獨資和合資企業,大多也有培訓和服務部門。這樣他們把中國數控機床用戶的眼球吸引過去了,令中國用戶對他們的服務、技術滿意,心甘情愿地購買他們的數控機床。這就是他們用來以服務促銷售、促市場,有效擠占中國市場的戰略措施。
第三,在與國外廠商的競爭中,中國企業處于劣勢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國內企業尚未掌握核心技術和配套產品技術,這已成為我國數控產品發展的瓶頸。筆者曾經遇到過一個用戶,擬購買2臺立式加工中心。但由于受資金所限,不能購買歐洲、美國、日本等的產品,于是就打算購買臺灣的機床。但經過競標,在國內選購。整機雖然是國內所產,但他們要求關鍵配套產品都要從國外選購,列出的清單為,日友FANUC 原裝進口的數控系統;日本 FANUC生產的驅動及伺服電機;日本NSK的主軸軸承和滾珠絲杠;德國曼內斯曼力士樂的直線導軌;臺灣譚興公司的數控回轉工作臺,臺灣首輪公司的刀庫;日本山武株式會社的行程開關;瑞士科瑞麗華的接近開關;德國西門子的交流接觸器。結果,整個加工中心配置下來,只剩下床身和防護等機件是國內廠家生產的。這說明相當大的一部分用戶對國產中高檔數控機床或其配套產品是不大認可的。他們的采購目標或是直接瞄準國外整機,或是國內整機配套國外的功能部件。
數控機床的核心技術或是說技術含量高的部分,都凝結在其配套產品中。如果國產配套產品的檔次上不去,只能為中低端數控機床配套,其后果將是十分嚴重的。 從精度、效率、可靠性等重要指標方面比較,國內數控機床都與國外存在著差距。這不僅反映在設計水平、工藝水平上,也反映在配套技術水平上。而在這些問題中,可靠性是需要首先解決的,而且也是用戶最為關心的問題。只要可靠性提高了,即使其他指標差一點,用戶也就基本滿意了,也可以考慮選購國產數控機床。
第四,服務方面。近幾年國內生產企業對于服務方面的認識、實踐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然還有一些現象屢見不鮮,比如交貨脫期、售后服務水平不高、不能及時快速排除故障等。這些現象在造成用戶停工停產的同時,也使一些數控生產廠家失掉來之不易的市場。不過,好在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筆者曾在某機床企業總經理辦公室見到這樣一副對聯:金獎銀獎不如用戶獎,金牌銀牌不如用戶來。該總經理說,關注用戶的滿意度就是關注企業的生存,注重為用戶服務就是為企業開拓市場。這是他們經營多年感悟出來的道理。這種以用戶滿意為宗旨,以用戶滿意求生存的企業理念是值得在全行業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