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質量“未卜先知”滬更新配置提升預報能力
Feijiu網資訊平臺:最新消息顯示,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二期工程已經啟動。上海升級配置,提升未來空氣質量的預報能力。待“長三角中心”二期工程完成建設后,勢必進一步提高預報的精確度,上海市環境監測部門將開發未來2天~3天空氣質量預報的新產品。
近日,據上海市環保局透露,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以下簡稱“長三角中心”)二期工程建設已啟動,上海市將為空氣質量預測系統投入更強大的超級計算機、超級監測站等,以顯著增強預報能力。最引人注目的是,未來的空氣質量預報林林總總的“工具箱”里,甚至將出現無人機。
同時,與第三方超級計算中心合作,以增強計算能力。預計建設完成后,面對突發污染的“反應周期”將大幅縮短,本地空氣質量預報有望從目前的24小時預報延伸到72小時,并提高中長期大尺度預報的精度。根據環境保護部部署,“長三角中心”由上海牽頭,聯合江浙皖贛等組建的區域性空氣質量數據中心、會商中心、預報中心,今年初已完成初期建設。
能否預報未來5天的空氣質量?
目前,“長三角中心”已正式啟動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工作,每日對外發布未來5天的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但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對公眾發布的本地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仍限于未來24小時。
今后,上海環境監測部門有沒有可能對公眾發布未來3天~5天的空氣質量預報?
“目前發布的未來5天的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實際上只是整個區域的變化性趨勢預報,不會太具體,也并不能代替當地環境監測部門發布的具體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情況。”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魏化軍表示,目前,上海市環境監測部門內部也有未來一周的趨勢預報,但是并沒有對外公布,因為空氣質量與天氣狀況變化等情況密切相關,不確定性比較大。
魏化軍介紹說,上海市現在對空氣質量的預測預報,主要依據三大因素進行,即歷史數據的統計和分析、預報員的經驗,以及結合氣象條件和污染源情況的數值模式計算。“其實,現在最難的就是數值模式計算這一塊,需要進一步加強。”他說,現在引進的都是國外的數值模式,而參數都是中國的,需要不斷完善。不過他同時也透露,待“長三角中心”二期工程完成建設后,將進一步提高預報的精確度,上海市環境監測部門也將開發未來2天~3天空氣質量預報的新產品。
運算能力提升,提供高精度預報
據了解,目前,上海在全市范圍內已建成52家空氣質量監測站,其中包括兩家超級站,分別位于浦東和青浦淀山湖。
據介紹,計算機是空氣質量預報的核心工具。簡單說,目前的空氣質量預報就像解方程——將一定區域內的污染排放、天氣(如風向、氣溫)等參數,輸入一個異常復雜的公式,通過長時間運算,計算機就能預測出未來的空氣質量。在正式發布預報前,這個結果還需預報員結合個人經驗,對照歷史數據等做一些修正。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首席預報員段玉森表示,預測空氣質量背后需要天文數字般的計算量,算出隔日的空氣質量。目前的計算機需要整整8小時。這顯然限制了“長三角中心”的反應速度,上海市今年出現的幾次重污染天都有一個特征:在幾個小時內,AQI(空氣質量指數)就從“良”飆漲至“重度污染”。
此外,受限于計算能力,“長三角中心”也無力提供更高精度的中長期預報。從去年12月28日開始,“長三角中心”開始發布長三角未來5天的空氣質量預報,是國內時間跨度最長的產品。但預報卻不太精確,只能以諸如“良到輕度污染”這樣的字句模糊描述,而針對上海市的隔日預報,則直接預測AQI數值。
計劃于明年完成的“長三角中心”二期工程,將大幅提升運算能力,目標是在4小時內,對百倍于目前的數據量進行處理。屆時,上海市將有能力發布72小時本地AQI預報,并向長三角提供高精度預報。
魏化軍表示,下一步,上海市也將擴大空氣質量的基礎數據來源。目前正積極爭取在崇明縣新建空氣質量超級監測站,它將在“臟空氣”南下到達上海市的第一時間解析其成分,探究污染成因。與普通監測站相比,無人值守的超級站能提供的數據量是其百倍,而且能實時完成監測、分析、報告。此外,除在地面獲取空氣數據,“長三角中心”也正在研究借助氣球、無人機等,將分析儀器送到高空。此前的一次氣球試飛表明,在數百米空中,污染物質分布有出乎意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