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電企全球購煤國內煤價難降
煤電雙方的戰爭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正在愈演愈烈。
一則消息震動業界。據稱,為繼續實施對國內煤價迫降的意圖,由五大電力集團和華潤集團抱團組建的一個電煤采購聯盟橫空出世,該聯盟正試圖撇開國內煤市而轉向全球大采購。
但是,業內并不認為聯盟的目的一定可以實現。中國煤炭市場網高級研究員李朝林2月3日接受《山西青年報》采訪時認為,即使電企試圖從國外進口,但由于產煤國家對煤炭資源出口的限制,電企能采購到的進口煤數量不會可觀,2009年國內煤價不可能由于這樣的原因被迫大幅下調。
“要避開國內市場滿足電企用煤幾乎不可能,全球采購或成空談。”上述人士認為。
2月3日,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副會長李建偉也認為,全球采購的行為對國內煤炭幾乎形不成太大沖擊。
數量問題掣肘“全球采購計劃”
有媒體日前報道稱,因國際煤價已經明顯低于國內煤價,華能集團等五大電力集團和華潤集團組成的電煤訂貨聯盟,為了應對國內煤企漲價,聯合籌劃改變現行電煤訂貨模式以自救。
據悉,各電企正在積極聯系澳大利亞、印尼等產煤國的煤炭企業,擬過段時間召開首屆國際性的大型電煤訂貨會,從國際市場尋求穩定的煤炭資源。
2月3日,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副會長李建偉說,目前只有邊境上的部分電廠購買進口煤,同時購買量也很小。
中國煤炭市場網高級研究員李朝林介紹:“去年,世界煤炭的全部貿易總量也只有9億噸,還沒有中國電煤的需求量多。即使國際市場的電煤全部供應中國,也不足中國需求量的一半。”因此,六大電力企業離開國內煤炭市場將不可能生存,進行全球大采購必將成為空談。
對于我國每年“龐大”的煤炭需求量來說,進口煤進入中國市場只能算是“杯水車薪”。1月14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統計快報顯示,2008年,中國煤炭產量為27.16億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40%。而澳大利亞、印尼等幾個產煤國的煤炭總產量還不足中國煤炭產量的三分之一。
海外“大規模”進口不劃算
李朝林估算,“進口煤”最多占國內市場供應能力的2%,“用大約2%左右的市場份額保證煤炭資源供應的穩定,有點‘無稽之談’的味道。”李朝林說。
近期,國際煤炭價格由于受石油價格持續下滑的影響,價格也在80美元/噸的較低水平上下波動。與南方沿海地區煤炭價格相比,進口電煤價格可能和國內持平,但國內90%以上區域電煤價格要不同程度地遠低于進口電煤價格。
據了解,2008年1月至11月份,全國大型煤炭企業原煤平均售價為358.2元/噸,據此估算,電煤的平均出礦價格應在300元/噸左右,遠低于澳大利亞80美元/噸的水平,再加上進口增值稅,價格懸殊更大。而且,還有電煤運輸成本。上述人士舉例,“假如把澳大利亞的電煤運到山西消費,價格至少是當地電煤價格的三倍。
國內煤價不會大幅下滑
六大電企全球性采購進口煤,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迫使國內煤企下調電煤價格,但對此,李朝林說,“企圖讓煤炭價格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并且重點合同電煤要走上市場就要適當漲價。”
2009年,山西煤炭企業達成共識以限產減產來保價,但目前由于國家的投資拉動,不少地區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煤炭供應偏緊,出現了煤價穩定或上揚的情況。
上述人士分析,雖然由于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或將成為經濟下滑最嚴重的一年,煤炭需求、煤炭價格都有可能創出新低。但是,2010年經濟可能會復蘇,再次逐漸攀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煤炭價格有可能攀升,或高于目前的煤炭價格水平。
“從2007年來,重點合同電煤價格一直低于市場價格,重點電煤價格需要與市場電煤價格并軌。”李朝林如此認為。
“進口煤進入國內是好事”
世界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近期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國際煤炭市場需求減少,煤價走低,國際煤炭企業為了找到銷路,開拓中國這個世界第一的燃煤大國,是理所當然的。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中國地域廣大,煤炭資源分布不均衡,煤炭產銷地區嚴重脫節,在煤炭進出口上保持“北出南進”,即北方煤炭出口,南方煤炭進口的格局。國際煤炭企業搶占國內煤炭市場,和國內煤炭企業進行競爭,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李建偉表示,有消息稱年后會開一個“國際性大型電煤訂貨會”,這是有可能的,并且對山西甚至全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由于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用進口煤,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國內煤炭資源的消耗。
“如果進口煤炭價格加運費的價格比國內煤炭價格還要低的話,對于這些電廠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短期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