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膠印機市場調查之三
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快速印刷分會馬淑毅秘書長認為,國家相關機構專門針對小膠印機行業進行規范的可能性并不大,優勝劣汰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過多的干預反而會限制這個行業的發展。中國印刷機械質量檢測中心負責人于啟茂透露目前仍忙于2005年的印刷機械質量檢測,具體結果預計將于10月份公布,不同于2003年的小膠印機抽查,此次檢測涉及全國范圍,包括大中小各種類型的印刷機械。當然,于啟茂先生承認定期持續的印刷機械質量檢測存在困難,除了人員精力不足外,上級主管機關授權與否是問題的關鍵,2004年未繼續進行質量檢測活動正是因為“上級沒有授權”。
正通副總經理王選權及永成銷售公司總經理孫偉升則更希望走“NGO(非政府組織)”路線,基本設想為由眾多大型企業牽頭,成立類似溫州商會這樣的組織進行行業自律,對小膠印機的質量定制出比較明確的行業標準,同時建立價格聯盟,控制低價傾銷的出現。東航營銷部經理朱金鑫也表示希望東航和其他廠商強強聯合,為市場規范做出一份力量。但長城總經理李春華對這樣組織的前景并不看好,由于小膠印機技術及機型的多樣性,他認為這樣的價格技術聯盟將很快瓦解。對于技術標準,華光精工市場管理部主任張捷對由誰制定,如何制定以及如何貫徹都提出了疑問。
天達總經理任海濱雖然希望濰坊的小膠印機行業能像溫州鞋行業一樣,由量的優勢轉為質的優勢,但“印刷機械畢竟不是生活日需品,一臺印刷機的好壞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檢驗、去磨合,也許現在很多因為購買濰坊低質小膠印機而吃虧受騙的客戶,在今后5年都不會考慮濰坊地區的機器,想通過規范市場迅速實現效果,對于小膠印機這個行業來說,十分困難”。
在行業自律方面,威海的經驗值得濰坊去思考。記者在采訪威海小膠印廠商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家的開場白都是威海地區的小膠印整體質量如何如何好,然后才會介紹自己的產品。參觀企業的時候,幾乎每一家的車間墻上都貼著關于質量的標語,特別是來自日本的“5S”質量管理方法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將“威海”作為一個大品牌去認真維護,無論是威海印機、威海濱田這樣的行業前輩,還是威海萬力、威海松和這樣的后起之秀,我們都可以強烈的感受到這種心有靈犀的自律。“因為威海的小膠印機廠商一開始建廠的定位就是中高端市場,威海就是一個品牌”,威海松和銷售部副部長徐經理的話應該能給濰坊地區眾多小膠印廠商帶來一些思考。
其實,除了呼喚市場規范,濰坊廠商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跳出這個難纏的競爭泥潭。
威海破局
濰坊地區至少有3家企業正在或者已經在威海建立了自己的生產車間。“這幾年濰坊膠印的聲譽不太好,在中高端領域不被市場認可,威海本身就是一個品牌,此外,威海的零件質量及裝配技術比濰坊更高,威海長城生產的小膠印機將面向中高端市場。”長城總經理李春華對于獨立運作的威海長城充滿了期待。
因為有像威海濱田、威海印機這樣行業標竿式的企業,憑借先進的技術,穩定的質量以及良好的信譽,威海本身就成為了這個行業的品牌,“威海小膠印機一直都是優質精品,那個時候從威海拉貨的司機都十分自豪”,威海萬力印刷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海萬力”)副總經理李旭日回憶起當年眉飛色舞。“威海有名,可能是因為威海的小膠印機廠商建廠之初就能夠接觸到新技術,把產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場”,威海松和銷售部副部長徐經理分析到。
為了擺脫低價競爭,濰坊華光精工和東航等骨干企業憑借其較為成熟的研發力量,已經相繼研發推出了多色、重型、大幅面等機型,并且向印后加工聯動方面拓展,比如華光精工研制出中國首臺小幅面(B3)四色膠印機HG452B,但數百萬元的研發投入也讓這些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威海濱田2003年就已經將主業轉移到多色機領域。威海印機相繼研發出50多色,52系列以及四開機,實現了多品種、多規格。在這方面,先行一步的營口小膠印機廠商無疑占盡市場先機,翻一翻營口的小膠印發展史,你會發現她的每一步都走得精妙而又踏實。由于擁有傳統的印刷機械研發實力,YK1800機型滿足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膠印市場的發展需求,濱田47機型正是看到這一趨勢而進入中國市場的。為避免對47機的正面沖擊,營口冠華引進了與濱田不同的良明技術,推出50幅面的小膠印機。如今,當眾多廠商還在為測繪47機型煞費苦心的時候,營口冠華在“大幅面、多色、重型”技術方面已經不同程度實現了批量化生產,營口冠華52幅面四色機正是在2002年研制,2003年投入生產的,而營口三鑫的四色機也將于今年年底上市。“營口三鑫的‘十一五計劃’是在2010年產值達到2.5~3億元”,營口三鑫副總經理李梅對未來充滿信心。
對于本身資金鏈就相當緊張的中小型企業,擺脫價格戰的方法只有再創品牌,進行差異化經營。最為實際的方法便是到距離不到4小時車程的威海建廠,利用威海固有的高價值品牌,招募威海小膠印機領域的相關技術人才,打造一個面向高端市場的小膠印機品牌。這樣,除了可以獲得更為豐厚的利潤,與本身面向中低端市場的濰坊小膠印機品牌也并不沖突。永成銷售公司總經理孫偉升就認為濰坊很難再上大品牌了,威海的大環境很好,能夠獨立運作,面向中高端市場的威海松田就有不錯的業績。
但沒有核心的研發能力將始終成為這些企業的死穴,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不愿重蹈濱田47機型的覆轍。“來威海正正經經地做生意,認真地履行應有的經營之道,我們都很歡迎,但不希望投機取巧”,威海萬力副總經理李旭日對濰坊廠商北上威海表示了一定的擔心。“山東已經有模仿營口三鑫的機型出現,我們要嚴格控制機械圖紙流入市場”,營口三鑫副總經理李梅不愿看到“濰坊現象”升級。華光精工特別申請小膠印機的外觀設計專利也是出于這樣的原因。
盡管營口三鑫副總經理李梅將小膠印機形成社會化加工看做是一種社會進步,但仍感到壓力很大,因為“前有國外企業技術領先,后有小企業不斷進步”。威海印機和威海濱田也同樣感到不安,“四色機又將是下一個47機市場,這次我們的對手除了國內,還有國外”,威海濱田銷售部部長陳寶斌說。威海印機董事長谷祖欣也預測“繼小膠印之后,四開機的亂仗馬上就要開始了!”
“濰坊現象”只放在中國,也許它只是濰坊現象,但如果放在全球范圍的印刷機械行業,面對真正擁有先進技術、獲取最大利潤的國外印刷廠商,那么“濰坊現象”又何嘗不是一種“中國現象”呢?
我們不應該去抱怨用鈔票為企業投票的消費者,而面對不同需求的市場,通過價格搶占先機獲取最大利潤,也是廠商無可厚非的正常經濟行為。但是熱衷于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競爭,缺乏核心競爭力而仍執迷不悟才是“濰坊現象”中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思考、在行動,從內部管理、品牌建設,到技術、質量、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小膠印機行業正走出迷惑,邁向成熟。但作為媒體,我們深切地希望,除了那支“無形的手”,國家有關機構組織確實應該采取切實有效而且能夠長期貫徹的措施去規范、引導市場,讓“濰坊現象”僅僅只是一種不阻礙行業發展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