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品牌大舉介入--叉車行業發展經歷曲折前景樂觀
叉車作為一種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專業工具,使得叉車行業的發展不僅與經濟
發展的數量和質量息息相關,而且決定了叉車產業的成長期和成熟期較長、發展歷程較為復
雜。加上近年來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帶來的強烈沖擊,我國叉車行業的發展已經和正在經歷一個
復雜多變的過程。
外資品牌大舉介入
沖擊促進行業發展
國際叉車行業的發展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歷史,而我國自50年代中后期第一臺電動叉車和
內燃叉車先后在遼寧誕生以來,只有40多年歷史。
我國叉車行業在70年代初具規模,直到1993年,由于總體趨勢上的供不應求,全行業都過
著風平浪靜、豐衣足食的日子,即使年產幾十臺的企業也有利可圖。但是,1993年以后,伴隨
著外資品牌的介入以及部分企業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的加強,這種狀況開始逐漸發生變化,本
土叉車企業的好日子一去不回。
外資品牌之所以能成功立足中國叉車市場的主要原因是,叉車用戶多為具備一定實力的社
會商業組織,用戶整體購買力相對較高,特別是近年來數量與日俱增的外資企業,不僅叉車使
用意識強,而且大多傾向于中高檔產品,再加上叉車使用范圍廣泛,倉儲等很多應用領域對叉
車的排放、噪音等要求較高,因此中高檔產品有相當的市場需求,所以數倍于本土產品價格的
外資高檔產品也能夠找到足夠的細分市場得以迅速發展,這是叉車行業明顯區別裝載機等其他
工程機械的地方。自1993年以來,世界上各大工業車輛集團均先后在中國開辦獨資、合資企
業,目前已達到10余家,他們以良好的質量和多樣化的品種逐年增加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沒有
在中國辦廠的國外廠家也均在中國積極發展代理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銷售規模。國外品牌在
中國市場的迅速發展給本土叉車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特別是1996~2000 年之間表
現比較明顯,雖然這期間我國叉車市場始終保持穩定的需求,但本土企業整體狀況一片低迷,
有幾家原來非常有名的企業相繼出現明顯下滑的趨勢,有的甚至倒下了。當然,外資介入給本
土企業帶來沖擊的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發展。
技術進步機制創新
優勢企業活力初現
面對外資品牌的入侵,本土企業背水一戰,競爭意識得到了提高,競爭行為措施得到了擴
展和強化,少數企業在技術和機制方面也有了很大的作為。近年來各企業紛紛加強了世界先進
技術的引進,尤其是2000 年以來,優勢企業特別注重了產品舒適性和外觀造型設計,合力和
杭叉相繼推出新型換代產品,可靠性進一步提高,扭轉了90年代末以來本土產品在外資品牌沖
擊下的頹勢。此外,杭叉在技術進步的同時,在2000 年率先成功實現了產權制度改革,改制
幾年來,企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主要經營指標均達到了行業最好水平,預計2003年叉車
銷量將達到1.2萬臺以上。這些都說明本土優勢叉車企業具有較好的發展潛質。
購并整合優化資源
規模經營優勢明顯
在外資品牌的沖擊和各優勢企業競相發展的大環境下,作為行業領頭羊的安叉集團,在技
術進步的同時,近年來還進行了多項購并和大規模技改,這些行為對完善內部配套體系,增強
質量、成本的可控性,從而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壟斷
了行業優質配套資源,培植了競爭優勢。購并項目有:收購寶叉四廠、蚌埠液力機械廠、安慶
車橋廠項目;技改項目有:沖焊型液力耦合器、特種叉車、傳動裝置、沖焊型液力變矩器、鍛
件、轉向橋等技術改造項目。
這一系列行為不僅使安叉獲得了較低成本、較高質量的外部配套資源,而且使安叉集團形
成了在規模、水平方面領先于行業的制造體系。其中,收購寶叉四廠項目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
了安叉在西北市場的區位優勢。目前安叉已成為行業配套最完善、自制率最高的企業,并形成
了明顯的規模效益。實際上,叉車和汽車產業相似,規模、效率導向特征 特別明顯,這一點
在國外叉車制造企業中表現更加突出。
另外,安叉集團通過“局部小合資促進整體大發展”策略的實施,從合作對象 TCM那
里獲得了很多技術、管理方面的收益,這對安叉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行業格局明顯分化
發展步入良性循環
在上述優勢企業90年代后期以來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叉車行業發展開始出現明顯的分
化,少數企業蒸蒸日上,而絕大多數企業則每況愈下。在狀況不佳的企業中,少數企業是由于
自身的個別原因,而多數企業則是緣于眾多國際強勢品牌進入中國市場而給行業帶來強烈沖
擊,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整個產業結構質量的低下。
單就本土企業而言,統計數據顯示,前
3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已由1994年的41.2%提高到了2003年的
86.1%,前5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已由1994年的57.5%提高到了2003 年的91.8%,而其余
近30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不足10%,馬太效應顯現,行業格局明顯分化。到目前為止,眾多本
土小企業均仍在咬牙堅持,但他們存在的作用和意義基本上可以忽略,行業第一輪整合已接近
尾聲,留給小企業抉擇的機會和時間已經不多了。
中國叉車行業(國內企業)的整體現狀隱約讓人們感到了一絲苦澀,同時也讓人們感到欣
慰、看到了希望:行業領導者已基本形成,行業結構正在朝健康的方向發展,規模效益已在個
別企業明顯體現出來,行業整體贏利能力已完全恢復。
弱者出局趨勢明顯
尋求靠山極其困難
本土小企業已經被逼到墻角了,規模、成本、技術、質量、通路幾項關鍵因素全部處于劣
勢,各自一直固守的當地市場也在大品牌的打壓下幾乎消失怠盡。和日用品不同的是,叉車的
使用專業性強,用戶普遍比較成熟,識別能力強。因此,隨著大小企業產品各方面差距的拉
大,一度曾魚目混珠的小企業,即使是有著所謂“制度、成本優勢”的
私營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也在一步步縮小,出局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但由于國營小企業較高
的“制度退出壁壘” ,多數仍將繼續攪局,不過由于整體不足10%的份額其影響基本可以忽
略了。
當然,殘酷的競爭會促使一些小企業主動要求名牌企業兼并它,以求在大型企業的庇護下
生存、發展,但由于多數小企業和大企業間表現為更多的是重復特征,而缺乏具備整合價值的
技術、產品、市場、渠道、生產資源等方面的協同性和互補性,因此小企業被收編的可能性
小、數量少。只有少數幾個具備技術、產品特長、資源優勢、地利優勢或處于 大企業市場空
白點的小企業才可能納入強者的考慮范圍,所以寶雞的兩個企業被先后收編是理所當然的事
情,其他在東北、皖浙兩地出現并購行為的可能性較高。總體來說,如果從簡單的規模促效率
的想法來看,領先企業更多的將會考慮獨立發展。因此多數小企業最終將不得不退出。
目前,行業格局的發展已經初現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同時,行業格局的誘變因素更加多樣
化,其中,左右行業格局變數的最主要因素可能還在于外資企業的動向,以及本土叉車企業對
國際市場的開拓和國內叉車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