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服務”與“制造”的結合點
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給上海石油和化工行業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破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制約,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上海石化產業轉型提供了新機遇。
制造業發展終有“極限”
經過多年高速發展,2008年上海石化行業工業總產值達到2851億元。“‘十二五’期間上海石化行業工業總產值在4500億元左右,很難有新的突破。”上海社科院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華林研究員分析認為,上海是全國最缺地的城市,人均土地面積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20,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0,因而上海受資源、環境、能源、水資源的約束越來越大。
上海應站在建設“兩個中心”的戰略高度,對石化產業的方向進行戰略思考,要在分析自身優勢、劣勢中找到機遇。韓華林說,上海經濟整體發展進入了“后工業化階段”,從世界經濟發展軌跡看,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會向現代服務業延伸。產業最賺錢的環節不是在生產環節,而是在服務環節,比如研發、銷售、物流和技術服務等。上海石化產業有悠久歷史,技術先進、生產成熟,應嘗試走出一條“以先進制造業帶動現代服務業,以現代服務業促進先進制造業”互動發展的新路。
石化發展避免區域“同構”
由于歷史原因,長三角兩省一市在產業布局中存在著產業結構雷同、重復投資、產能過剩的現象。韓華林說,解決這一問題,兩省一市石化產業的發展要突破地域觀念和部門利益,從區域產業帶的整體上進行調整,要有所分工,各有側重,體現特色。這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體制機制上做好協調。
上海石化產業如何避免“同構”?上海市經信委重化處處長耿鴻民認為,應走高端發展之路。上海石化產業不是規模越大越好,而是要做精、做新、做強,做好服務,提升產業的水平和能級。韓華林認為,上海石化產業的轉型,要找到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結合點,應在兩個方面發力。一方面是研發領域,上海跨國化工公司的世界級研發中心密集,有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學,有國有企業建立的國家級、市級技術中心,還有先進的生產基地,通過科研與生產相結合,開發高端和前沿新產品、新技術,在新材料和新能源方面要走在全國前列。另一方面是做好下游產業鏈的大文章,利用上海石化原材料和人才方面優勢,發展耗能低、無污染、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產業。
石化產業要“跨市發展”
在建設“兩個中心”中,上海已在考慮建立有利于更好發揮上海比較優勢,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輻射能力更強、服務水平更高的平臺。
在技術創新方面服務全國。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肖林認為,任何一次經濟危機后,必然帶來一次產業技術革命。我們要抓住此次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使制造業升級。肖林舉例說,全球的品牌很多都在中國生產,國外本部就是一個“頭腦”,但他們有品牌和技術,因而取得了很高的價值。上海制造業要走高端發展之路,在技術創新方面服務于全國,實現雙贏。
在投資發展方面服務全國。上海石化企業如有條件,可把總部、研發中心、銷售和管理中心設在上海,把示范基地放在上海,而把生產基地逐步轉移到內地有資源能源、交通便捷的地方。上海華誼(集團)公司“發展轉型”實踐便是一例。目前,華誼集團在江蘇、安徽,以及內蒙古、寧夏、重慶等西部地區建立生產基地,推動了當地化工和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