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危機保增長中國工業轉型升級機遇顯現
編者按: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美國的華爾街將不再是原來的華爾街,美國的經濟也會和以前不同,整個世界經濟將隨之發生變化。
與此同時,經過金融危機洗禮的中國經濟特別是中國工業經濟,其發展的步伐也將更為健康、穩健。
我們相信,國際金融危機雖會使我國出口減少,但“中國制造”的優勢并沒有喪失,中國產品成本等綜合優勢將繼續存在。因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在硬件建設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都將在產品綜合成本上繼續發揮優勢作用。與此同時,一批有實力的企業群已發展壯大,將成為“中國制造”發揮優勢的基礎。
我們知道,哪怕沒有這場金融危機,要想讓整個中國工業進行大規模轉型、升級,也必須要有一個時代浪潮的驅動。而目前這場金融危機,為我國工業大規模轉型與升級提供了一個助推動力。在改革開放30年來的成果與基礎上,我們已經有能力與實力把過去留下來的舊問題和今天面臨的新問題,一起“打包”解決。
在2月22日舉行的中國工業論壇上,各位專家、學者對如何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如何利用當前的不利局面提升中國工業水平等問題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高級副會長、中國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理事長徐鵬航:
金融危機為中國制造業升級提供契機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高級副會長、中國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理事長徐鵬航認為,當務之急是提高認識、增強信心、轉危為安,抓緊結構調整,加強技術改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此推進中國工業的現代化進程。
金融危機仍未見底
在徐鵬航看來,這場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現在仍未見底,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進一步向全球金融市場蔓延,并且迅速影響到實體經濟。
他坦言,國際金融危機已經對歐美發達國家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盡管美國已經通過了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歐洲各國央行也陸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但國際信貸緊縮局面仍未緩解,全球各主要股市依然震蕩走低,這充分顯示出投資者的信心不足。
中國經濟基本面變化不大
受金融風暴影響,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國際經濟發展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徐鵬航認為,金融危機也對我國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國正面臨著出口減速、工業利潤下降等多重壓力。他說:“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處于較好的狀況,這種理性分析和判斷是非常重要的。”
徐鵬航認為,雖然去年增速有所回落,但是我國經濟依然保持了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其增速不僅高于同期世界其他主要國家,也略高于改革開放30年來的年均增長速度。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國與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成因不盡相同。
美國經濟減速甚至負增長是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必然結果,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則更多地是我國主動實施宏觀調控所致。因此,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或者變化不大。
從物價來看,中國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國際收支平衡方面,中國的外匯儲備仍在不斷增加;從就業來看,去年前三季度我國新增就業人數累計達到936萬人,完成全年就業目標任務的94%。
全球產業重組將加速
徐鵬航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場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對國內各個產業的具體影響也有所不同。受制于歐美經濟萎縮導致的消費需求大幅度減少,中國出口依存度較高的產業必將首先受到沖擊。而金融危機在對我國部分產業造成沖擊的同時,也加速了全球產業重新布局的進程,這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金融危機為我國產業部門尤其是制造業調整布局、優化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契機。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制造業發達的國家,當前正面臨產業升級轉型等一系列挑戰。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勢必向中國加速轉移,進而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以原油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出現大幅調整。這不僅會有效緩解國內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還將大幅減輕我國制造業和原材料加工業生產的成本壓力。
第三,金融危機有利于我國出口產業部門的結構調整和優化,也有利于我國進一步加強海外市場的開拓力度。
國務院參事陳全生:
不盲目樂觀或悲觀 理性分析當前形勢
在從國際、國內兩個角度分析當前全球經濟形勢的基礎上,國務院參事陳全生指出,我國工業企業管理者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客觀分析形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盲目悲觀。
從歷史范圍認識金融危機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本輪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主要是由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所引發的,但陳全生認為應該在更大的歷史背景下來認識這次危機。
陳全生說:“我個人也認為是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了金融危機,但還應該追問為什么會出現房地產泡沫。”他認為,這可以聯系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提出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的舉措。
1993年,美國通過信息高速公路法案,互聯網技術一經推出很快就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世界。此后互聯網被炒出泡沫,1999年納斯達克網絡股一瀉千里。 2000年美國開始刺激經濟,主要措施是降息。2001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給美國經濟以沉重的打擊,美國政府繼續降息。2002年,以安然為代表的幾家著名美國公司先后破產,人們信心指數下降,美國政府只好繼續降息。美國這種多達幾十次的降息,把利息降到了接近于零。
在低利率的刺激下,人們開始購買房子,因為房子是不動產,而不動產是最具保值增值功能的資產,房價就隨之上漲。由于美國居民大量按揭買房使得銀行存款不足,銀行就把按揭貸款的合同打包出售,把資產證券化。“包”賣出去,錢回銀行,就又可以繼續發放按揭貸款,即次級按揭貸款,而房產泡沫破裂引發了金融危機。
冷靜客觀是戰勝危機的前提
我國4萬億元刺激經濟措施以及十項產業政策的陸續出臺,增強了全國各界對平穩渡過金融危機的信心。陳全生在到地方調查時發現,地方政府非常積極、迅速地落實各項政策,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他更為看重的是,中央對形勢的分析判斷表明了高層領導面對金融危機時的頭腦非常冷靜,分析客觀務實。
陳全生認為,這主要體現在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以下四點認識上:
第一,世界經濟增長的格局要發生改變,但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事實確實如此,所以我國也竭力要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第二,這次金融危機以后,政府維護市場正常運轉的職能要強化,但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沒有改變。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沒有改變,所以我國要堅定對外開放不動搖;另一方面,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沒有改變,所以我國要堅持市場化的方向不改變。
第三,國際貨幣多元化的進程會有所推進,但是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的地位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美元仍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資產。
第四,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會有所上升,在國際事務當中的話語權也會有所提高,但是發達國家的綜合國力、核心競爭力和科技領先的地位沒有改變,所以我國還要艱苦奮斗、自強不息。
陳全生說:“冷靜、客觀是戰勝危機的前提。如果沒有冷靜的頭腦,沒有清晰的認識和客觀的分析,我們是戰勝不了危機的。”
企業要有精神政府要有感情
陳全生在調研中了解到,廣東和江蘇已經有部分企業開始出現訂單回升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已經倒閉或破產,這部分訂單就被拿到中國來。他說:“我的觀點是我們的企業要有精神,要挺住,要堅持,我們的政府要有感情,要幫助,要扶持。要像農民保護耕牛過冬一樣保護企業,因為的確是‘剩者為王’。”
陳全生認為,目前中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但世界制造業大國的地位沒有改變。在常態經濟下,利用本國稟賦的比較優勢參與世界競爭是各國取勝的通用法寶。在進行產業技術升級、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同時,依然要發揮我國人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人力資源也依然是我國的核心競爭力。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局長李連仲:
創新是渡危機保增長的重要手段
“創新既是應對危機的手段,也是促進發展的手段。”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局長李連仲開門見山地指出。他說,比較我國4萬億元投資計劃和美國的7870億美元新經濟刺激方案,兩者的很多內容都存在異曲同工之處。
能源革命引領美國新科技浪潮
李連仲認為,從我國4萬億元投資的具體流向來看,2008年底已經到位1000億元,其中60億元用于自主創新,100億元投向保障性住房工程,12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130億元支持醫療、衛生、教育和社會事業,還有340億元投向農村保障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
相比之下,奧巴馬政府的新經濟刺激計劃主要涵蓋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開發、加速醫療保健信息化、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等四個方面。
李連仲分析認為,較之美國前總統布什采取的“就金融救金融”的經濟刺激計劃,奧巴馬政府的新經濟刺激方案更能夠實現“對癥下藥”。換言之,后者真正找到了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新能源。而美國要想渡過金融危機,必須依靠其主導產業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調整經濟結構。
在李連仲看來,奧巴馬提出的能源革命具有積極的示范效應,將推動一場全球范圍內的新科技革命。
要以創新縮小中美經濟差距
李連仲認為,通過能源革命帶動全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美國很可能在未來重新控制全球經濟的制高點。有專家預測,按照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 的速度,“趕上”美國經濟發展水平需要16年。倘若奧巴馬經濟刺激計劃獲得成功,我國將需要18年的時間才能達到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在李連仲看來,要使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創新對于我們渡過金融危機,實現拉動內需和保增長的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保增長是今年的首要任務,要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實現今年的經濟發展目標,我國要通過創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同時,通過發展經濟創造就業崗位,提高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進而擴大內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呂政:
搞好實體經濟應對金融危機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呂政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比做皮和毛。
他表示,這次世界性金融危機主要是由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引起,因此現在要關注幾個方面:一是正確認識虛擬經濟的局限性,扎扎實實搞好實體經濟;二是認真分析當前危機的形勢;三是處理好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與工業增長的關系;四是搞好結構調整;五是在危機中注重技術創新。
呂政說:“危機發生是由于對金融的過度創新和監管的放松,形成了自我循環和放大,脫離了實體經濟而形成泡沫。”他表示,虛擬經濟并不遵循價值規律,而是按照其本身對未來的預期來決定是否進行投資。所以,美國這次的救市,最終還是要回到振興美國實體經濟上來。
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波動原因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主要是企業生產過剩所造成。即使沒有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經濟也不可能繼續保持2002~2007年時的增長速度。呂政表示,當前中國的經濟問題就是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有效需求不足所產生的現有產能過剩,特別是工業生產能力過剩、產業結構失衡、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不高、收入分配不合理。
在過去幾年里,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這些投資陸續形成了新的生產能力,使生產的無限擴大遇到了國內有效需求的不足。從人口看,2007年中國總人口比2000年增長4.2%,農民純收入年均增長6%,也就是十年沒有翻一番。城鎮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左右,也是十年沒有翻了一番。而企業的產能增長卻超過一倍,這就出現了國內需求的不足。
應對危機應注重調結構與創新
呂政說:“由于實體經濟利潤率的下降,大量剩余資本就會涌向最容易炒作的石油和糧食市場。”他指出,這次世界性金融危機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生產力、科學技術進步本身的創新沒有產生足以支持新產業誕生的技術成果。
另外,結構調整要解決兩個矛盾:一是解決平衡問題,解決生產和需求、重工業和輕工業、上游和下游之間的協調,避免出現嚴重的過剩和嚴重的短缺;二是必須要進一步推進專業化分工,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產業組織狀況。
他表示,現在結構調整仍然需要解決過剩和短缺的問題,但是結構調整的重點必須要放在提高產業競爭力與優化資源配置上來。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波動的時候,必須要下決心淘汰那些落后的產能。同時,人民幣升值的基礎要以結構升級為基礎,而不完全是看外匯儲備。
呂政表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政用于投資的比例只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4%,另外96%以上都是社會資本。因此,除了4萬億元以外,如何刺激、調動社會資本投資是更為重要的問題。在固定資產的投資方面,要改革鐵路管理體制,允許社會資本進入鐵路;要改變地方省級高速公路公司林立的狀況,推動社會資本投向高速公路。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
企業黨建工作有助于責權協調
“不能簡單地說國外企業有的我們也得有,人家沒有我們也要沒有,也不能說中國就是得有,這都不對。”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在談到企業黨的建設時表示,企業黨建最重要的是要看它能不能成為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他表示,現在我們很多企業黨建的成功探索就是在這方面做了文章。現代的企業制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責權清晰,所有者、勞動者、經營者之間的責權都得很清晰,這種清晰的責權關系運作起來比較合理,但是實行了法人治理結構的企業也不一定就是科學的。所以不在于這三者之間的責權清晰不清晰,而在于這三者能不能在責權清晰的基礎上達到高度融合。一些企業之所以能發展得好,除了其戰略方向、投資方向正確之外,還包括使得三者的凝聚力能形成合力。國外一些成功企業也并不是單單靠法人治理這一種結構。他們的董事會與工會之間同樣存在著利益不一致的問題。這就需要在這三者之間建立協調組織,使得三方都支持,形成一種協調。
王長江認為,實際上企業黨組織可以做到這一點。從人員組成上看,黨組織成員既可以是勞動者、先進分子,也可以是經營者以及所有者中的優秀分子。所以,企業黨建的方向應該是把大家“捏”在一起,這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本版文字由本報記者宋斌斌、吳瑋、段心鑫整理,圖片由本報記者徐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