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再啟征程
日前,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下稱“《綱要》”),為該地區發展和與港澳合作的未來路向描畫了主要方向,對大珠三角區域的經濟政策有著重要的指引意義。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認為,《綱要》的最大意義在于打破了過去讓珠三角作為一個行政區單獨發展的局面,轉為整體發展。《綱要》所帶來的重大影響,可能將是廣東的第二次起飛。因為《綱要》堪稱是三十年前改革開放實施“特殊政策”后,廣東再次被中央賦予了改革“先行先試”的優先權,所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將“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深化改革先行區”譽為廣東新時期的“尚方寶劍”。
梁桂全的觀點是,《綱要》對于珠三角地區和廣東發展的影響將是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一方面,表明了珠三角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占有特殊地位,既不是珠三角自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廣東的問題,而是全國總體戰略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表明了珠三角地區的改革發展不僅是一個區域戰略概念,而是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概念。
廣東繼續擔任改革先鋒
國家發改委指《綱要》有五大意義,包括提高珠三角發展后勁、全國的對外開放水平、向鄰近地區輻射、落實“一國兩制”和深化改革開放等。循此思路,珠三角的發展戰略便定位于五點:作為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深化改革先行區,擴大開放重要門戶,世界先進制造業及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全國重要經濟中心。從近三十年的歷史及目前的情況看,珠三角在香港引領及協助下,正扮演著這些角色,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的先行者及對外窗戶作用尤為突出,對推動全國改革與發展作出了關鍵性貢獻。今后繼續扮演上述角色,不單順理成章,也是兩地發展所必須的:如不繼續向前,在全國各地力爭上游的壓力下,將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綱要》要求珠三角以廣州、深圳為中心,以珠江口東岸、西岸為重點,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帶動環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快發展,形成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地區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說:“這次規劃綱要賦予廣東一個權力,讓它在推進CEPA 上再先行一步,進一步給廣東放權。”
對于珠三角地區內未來的產業分工,粵港專家大多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定位:珠江東岸重點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珠江中部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東西兩翼(主要是珠海和惠州)發展重化工業等。實現區域內研發、制造和市場環節的合理分工與協作。
珠三角地區GDP總量1998年超過新加坡,2003年超過香港,2007年超過臺灣,三十年前鄧小平講讓珠三角率先趕超亞洲“四小龍”的任務完成大半。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擴散蔓延,對實體經濟沖擊還在加深。珠三角作為外向度相當高的一個經濟中心區域,已存在的基本矛盾開始顯露出來,進一步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同時也孕育著巨大機遇。
目前,粵港澳經濟合起來,在亞洲亦僅次日韓印度居第四位。但更重要的不是規模上的超越,而是經濟質素及發展水平上的追趕。在新一輪發展中,廣東經濟擴張必須要更緊密地與追趕先進水平結合,而非簡單的增量。30年來,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占了發展先機,造就了世界中低端加工出口基地的輝煌。《綱要》要求廣東繼續肩負開拓重任,既保證了歷史的延續性,但又提出新目標,希望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再造輝煌。而且中央不單是由制定遠景發展規劃作指引,還在關鍵項目上直接參與及推動,如去年便投入50億元參建港珠澳大橋,使之能盡早開工;日前又宣布要啟動橫琴開發,以助澳門走向多元化發展。由此可見,中央不單是十分重視廣東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很有緊迫感。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認為,廣東經濟外向依存度達150%,其實體經濟遭受金融危機沖擊最為明顯。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體的沖擊也包括港澳。《綱要》出臺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通過給大珠三角地區注入改革發展新動力,促使這個經濟增長極快速復蘇,最終拉動中國經濟回暖。
《綱要》內容豐富,從多方面指出珠三角的發展方向,不過未特別突出珠三角的特點和其相對優勢劣勢,以及如何與港澳及內地其他地區(如長三角等) 實行錯位發展。例如,要發展高科技及先進制造等產業,在途徑及取向上應含有什么珠三角的特色?由于在科技自主創新實力及人才配備上,珠三角稍遜長三角,發展時應如何避重就輕?要發展核電設備,缺乏軍工背景的廣東又應如何另辟蹊徑?這些都是在落實《綱要》中要切實解決的問題。
香港要跟上珠三角的腳步
《綱要》對港澳特區也將有重要影響。首先是珠三角改革發展步伐將加快,由此會帶來新的周邊環境;第二是中央更著重強化粵港澳合作,令粵港經濟互動進一步加強。這些變化必將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如何應對,乃港澳企業界的又一重大考驗。
《綱要》中已有不少相關項目正在進行或籌劃中,但仍有很多擴展合作的新領域值得開拓,且應及早行動。尤須注意的是香港必須加快發展步伐。從“守 ”的角度看,若珠三角加快發展而香港滯后,則香港必將面臨與日俱增的競爭壓力且優勢漸失,長此以往將被邊緣化。如國家五年計劃一樣,《綱要》也提出了鞏固香港各種中心地位的方針,但最終這只能由市場決定,關鍵是香港必須努力維護地位,不能靠別人施與。從“攻”的角度看,香港必須配合珠三角發展而不斷開拓新產業新業務,才可望滿足珠三角在發展中衍生出來的新需求,只有如此才可真正把握到新機遇。
現代服務業挑大梁
粵港澳合作發跡于經貿,未來也無法離開這個核心內容,《綱要》提出加強產業合作是推進粵港澳更緊密合作的四大重要內容之一,而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合作是其中的關鍵,此舉表明粵港澳已經形成的“前店后廠”發展模式將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變。
一直以來,隨著粵港經貿合作深入發展,制造業“前店后廠”模式備受爭議,同時,加強三地服務業合作呼聲強烈,《綱要》明確粵港澳產業合作方向,將全力支持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港澳加工貿易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實現轉型升級。粵港澳服務業合作更成優先選擇,《綱要》確定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在現代服務業領域將實現深度合作,重點發展金融業、會展業、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外包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總部經濟和旅游業,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綱要》支持粵港澳合作發展服務業時,將堅持上下游錯位的合作模式。首先,支持港澳地區銀行人民幣業務穩健發展,開展對港澳地區貿易項下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試點;此外,支持廣州市、深圳市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和多樣化、比較完善的金融綜合服務體系。
粵港服務業的合作內容,還包括三地在國際物流產業、會展產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并加大開展銀行、證券、保險、評估、會計、法律、教育、醫療等領域從業資格互認工作力度,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另外,《綱要》更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區企業到香港上市融資、支持科技創新合作,建立港深、港穗、珠澳創新合作機制。
《綱要》更規劃建設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前后海地區、深港邊界區、珠海橫琴新區、珠澳跨境合作區等合作區域,作為加強與港澳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合作的載體。鼓勵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聯手參與國際競爭。
對于備受金融海嘯煎熬的珠三角港資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轉型發展問題,《綱要》提出將支持勞動密集企業順利過渡,并協助港資企業拓展內地市場,以增加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能力。
隨著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連續4年的推進,穗港間的科技合作亦在不斷加深,珠三角從中部到東部沿廣州、東莞、深圳、香港一線逐步出現一條以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科技走廊”,日益形成集高新技術研究和開發以及配套服務于一體的發展帶。專家認為,珠三角目前已經具備了發展新型產業的基礎,而新型產業的發展可以轉變珠三角產業的低級形態,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快傳統制造業的升級。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港深創新圈”的重要作用必須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