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5部門有關負責人詳解《食品安全法》
本報訊(記者 王曉晶)3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衛生部、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質檢總局、工商總局5部門有關負責人就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介紹了貫徹執行情況,并回答了大家關心的問題。
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與我國以前頒布的《食品衛生法》相比,有哪些變化?新法律實施后,各監管部門能否做到無縫銜接?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介紹說,1995年我國頒布的《食品衛生法》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是對原來法律的完備。“生產經營者作為第一責任人在新的《食品安全法》中得以明確。”他說,建立食品安全全過程的監管,也是《食品安全法》的一大特點,新的法律還吸收了國際上行之有效的先進管理理念,規定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進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標準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行為等基本準則,并明確了生產經營中索證、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等一系列規定,實現了風險評估、標準制定、食品檢驗、信息發布、事故處理相統一、相協調的機制,明確了政府和各級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
陳嘯宏指出,多部門分段監管可以發揮各部門優勢,但也容易出現部門職能重疊或空白的問題,為此,《食品安全法》專門對綜合協調和部門分工進行了明確的規范,并兼顧了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銜接,還要求進一步統一標準,明確檢測方法。為避免監管重復和空白,執法監督過程要求公開透明,并建立了問責制。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越來越引起各方關注,如何看待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馬愛國介紹說,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農產品質量是有保障的,也是安全放心的。從農業部2008年的例行監測情況來看,蔬菜檢測合格率達到96.3%,畜產品的檢測合格率達到98.6%,水產品的檢測合格率達到了94.7%,均保持了比較高的水平。
馬愛國說,現階段,農業生產經營分散,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后,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工作將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任務。農業部門將以貫徹《食品安全法》為重要契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確保中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一是開展專項整治,著力解決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一些問題和隱患,有效防范和遏制重大農產品安全事故發生。二是進一步加強檢測力度,擴大檢測范圍,增加檢測品種,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三是推進標準化生產,引導生產者實施農業過程中的生產記錄,從基地入手,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骨干,帶動農戶合理施肥用藥,從源頭上保障質量安全。四是加強體系建設,特別是抓住當前的大背景和有利時機,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建設的工作,夯實工作基礎。五是加強制度建設,做好《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銜接,加快完善配套的規章制度。六是推進生產方式的轉變,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民合作組織,推動誠信體系的建設和行業自律,不斷地提升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的水平。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等部門的有關負責人也分別表示,將深入貫徹《食品安全法》,加強食品工業行業管理、生產加工和食品進出口環節監管,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和餐飲環節食品安全監管等方面工作,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