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石油勘采設備應“走出去”
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石油天然氣峰會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文瑞透露,天然氣和海上石油將成為中石油“十一五”發展重點。中石油計劃到2010年,使公司天然氣年產量達到700億立方米以上,與2005年365億立方米的年產量相比,增長將近一倍。中石油的戰略目標一方面顯示了它的實力和信心,而另一方面,也恰恰契合了目前我國油氣開發的海外戰略。
“走出去”并非坦途
近幾年來,由于國內石油資源量有限,國內三大公司除致力于國內的石油勘探開發,努力提高產量以外,都紛紛采取石油資源多樣化的策略,走出了一條與國外合作,在國外承包區塊開發石油的途徑。2003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生產原油77440萬桶(約7桶合1噸),其中國外權益油已經達638.7萬桶。雖然國家的海外戰略已經取得不錯的成果,但仍需要面對很大的挑戰。
中國企業這種“走出去”的勘采戰略注定要面對強勁的競爭。目前,在國際上40多個產油國中,除了中東、非洲、拉美等少數地區基本上依靠國外公司和國外石油設備開發石油外,其他諸如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都是石油設備門類比較完備的國家。對于中國來說,中東、非洲、拉美等國是我們擴大和進一步開拓的國際市場重點地區,但在石油資源匱乏的大背景下,美國、加拿大等國也早已向這些國家伸出觸角,在未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資源競爭在所難免。
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否具有先進的石油勘探開發設備關系到我國海外石油戰略的勝負。為了了解勘采設備的具體情況,記者采訪了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副理事長趙志明先生。
據趙志明介紹,根據我國的石油發展戰略和市場預測,我國石油勘探開發設備在“十一五”期間估計產量不會增加很多,但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水平提高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在“十一五”期間,與我國的海外石油戰略相適應的是,石油勘探開發設備要實施“外向型”戰略,產品設計和制造標準要始終與國際接軌,把發展目標定位于躋身國際前沿。通過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增加品種,增加技術含量,以優良的性價比進軍國際市場。這樣,預計到“十一五”末,我國勘探開發設備年產量可以增加30%~50%,而年產值可以增加60%以上,達到140億元/年,利潤總額15億元/年,出口額7億美元。
趙志明還對記者介紹了涉及到勘探開發這一流程中各個設備的發展概況。
設備研制要瞄準國際水平
測井設備的主要目標是瞄準國際先進測井技術水平,滿足油田開發的需要,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成套測井裝備。在物探設備方面,為了滿足深層、高精度、高分辨率勘探需要,要開展高精度、大容量、網絡化地震儀的研究。首先進行MEMS地震檢波研制,將這種檢波應用到目前的地震采集系統,解決現用的動圈式檢波器動態范圍小、精度低、噪聲大的問題;其次研制網絡地震儀系統,實現檢波器與數據采集站一體化,進一步提高地震系統的整體采集精度;第三,應用“蜂窩”無線電通訊技術和光纖傳輸技術,研制通道數更多、精度更高、現場施工方便的新型地震儀系統;第四,適應海洋石油開發的需要,研制中、深海地震數據采集系統。此外,要研制耐高溫(150℃以上)的井下多級數字地震測量系統和繼續進行海上多波地震勘探儀的完善推廣工作。
鉆井設備提高自動化水平
開發全電驅動和復合電驅動鉆機(SCR直流驅動鉆機和VFD交流變頻鉆機)滿足市場需求,提高鉆機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創建鉆機的機、電、液、氣、信息和鉆井儀表、自動送鉆一體化的網絡平臺;為縮短鉆機移動時的拆卸、運輸、安裝時間,發展高移動性鉆機,包括車裝鉆機和拖掛鉆機,鉆深4000米以上鉆機采用大拖掛方式,而3000米以下鉆機則發展車裝交流變頻驅動和車裝全液壓驅動鉆機;著手開發極寒地區、沼澤地區使用的特種鉆機,以及小井眼鉆機、套管鉆機等特種工藝鉆機,并開始超大功率鉆機配套的3000HP以上絞車的設計開發,適應國內外不同區域鉆井的需要。
采油設備要節能降耗提高效率
機械采油設備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重點,主要是如何滿足開采難度大的油井和稠油、結蠟、結鹽等油井的需要,以及達到節能降耗、提高效率和可靠性的目的。如研究抽油桿防斷脫接箍、無閥球閥座的防氣鎖游動閥、電潛泵特殊導輪和加大葉片寬度的結構設計等;發展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技術和設備;開發三次采油設備;進一步研制改進稠油采油裝備。此外,建議對現有采油設備進行改造,使其更加節能。例如游梁式抽油機占油田在役抽油機的90%以上,對游梁式抽油機進行節能增效改造,包括改造平衡方式,改造結構形式,電機節能改造等。另外要提高采油設備的可靠性,包括對關鍵件的結構、各種易損件的選材和制造工藝進行改進。
提高海洋鉆采設備國際競爭力
海上石油開發設備的國產化率在20%~30%之間徘徊了多年,關鍵設備幾乎全是外國產品。與陸上石油開發設備相比,除了海洋環境特殊和可靠性高、自動化程度高等要求外,還有一個使我國海洋鉆采設備的發展步履蹣跚的原因,就是海上石油裝備從一開始就采用國際招標采辦方式。這種方式對中國鉆采設備制造業來說增加了難度:某些產品在性能上也許可以在平臺上使用,但由于沒有業績,在強手如林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就是一個弱勢,自然敗下陣來,敗陣后就失去市場,失去實踐的機會,差距也就越來越大。對中國制造業來說,發展海上石油裝備,不僅要在技術質量等方面滿足要求,還要提高國際投標能力。
趙志明認為,由于國內石油資源有限,國內對石油開發設備的需求不大,我國的石油設備已開始邁出國門,因此,我國石油勘探設備的發展應該著眼于兩個市場。一方面,要滿足國內西部和海洋石油開發對設備的需要,以及老油、氣田的穩產、改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借我國在國外勘探開發油氣田的機會,將國產石油勘探開發設備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