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性環保時代各方怎么看?
2015年以來,環境保護工作持續推進。有業內人士指出,近期一系列政策都以環境效果指標導向而不是工作導向,是環境政策從指標性環保向效果性環保轉變的一個跨越,標志著以環境質量和環境效果為核心的環保時代已經來到。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環保產業的市場機會在哪里?企業要如何抓住機遇快速適應新環境?
1 政府觀點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指出,環保產業的發展需要四個維度共同推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支撐是標準。國家標準是技術法規,是環境保護、治理污染的紅線,越過紅線就是違法,具有強制性。通過標準倒逼企業、行業實現技術進步。企業為了降低環保成本,就要盡可能地提升工藝技術,減少物耗,減少排放,使廢物資源化。“十三五”期間要不斷完善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標準、環境監測和環境管理技術規范為重要內容的環境標準體系,不斷提高標準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適用性。
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認為,產業是讓政策落地的重要力量,環保部要與產業深入交流。水污染防治力度的加大將為環保產業的增長開拓空間,環保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將為提升治污水平、破解水污染防治工作瓶頸提供助力。環保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市場分工將更加細化,對專業化服務的采購會越來越多。因此,在城鎮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工業污染治理等重點領域,需要發展包括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維護管理、升級改造的環保服務總承包和環境治理特許經營模式,培育集開發、投融資、設計、設備制造或采購、工程總承包、運營于一體的大型專業環保公司。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說,我國水體、大氣、土壤污染嚴重,治理任務繁重,這對環保產業發展是巨大的潛在需求市場。據預算,包括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在內的三大環境戰役,將帶來8.5萬億投資,這都將推動環保產業向實現更大目標發展。但我國環保產業原發自主的技術創新能力仍然薄弱,產業及產品結構不合理,整體水平和質量仍然有待于提高。企業數量多但整體規模偏小、企業抗風險能力低、低端傳統產品占比較大,技術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環保產業發展環境,特別是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的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和具有激勵與制約作用的經濟政策環境亟待優化和完善。
2 專家觀點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說,總結國際污水處理技術的新形勢可以發現,國際污水處理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從污水中發現價值,創造正資產,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追求極限水質、重視資源和能源的回收、重視設施的環境價值。未來污水處理廠必將面臨跨越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上提出:“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創新、創新、再創新!”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曉虎認為,中國的水處理技術較世界先進水平落后至少10年。中國的環保企業多數規模小,缺乏核心技術裝備,龍頭企業少,沒有可以與蘇伊士、威立雅、帕薩旺等國際巨頭抗衡的跨國企業。行業裝備的升級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環保企業多部門聯合開發。“十三五”在科研領域的規劃也要求高等院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對創新技術的應用進行部署,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
3 企業觀點
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強調,產業要有一種志氣,形成一股力量。要確保《水十條》萬億市場空間的真正釋放,企業必須要謹防市場價格的惡性競爭。如果因為低價競爭,導致成果粗制濫造,不能達到目標要求,則會造成資源、資金的浪費。上海復星創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說,“水十條”給行業企業及投資機構打開了非常大的市場空間和機會,市場是給參與實業企業打開的。在這個過程中,建議在資本市場比較火爆的時候要善于利用資本。企業一定要利用好這個時期,利用資本助力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