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互聯網+”風口環境醫院造就治污新平臺
Feijiu網資訊平臺: 有著“環保之都”美稱的江蘇省宜興市以新思維適應“新常態”,創新環保產業發展模式,提升產業發展質量,以打造“環境醫院”為龍頭引領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
“互聯網+”之風已經刮到了環保產業。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了“互聯網 ”的行動計劃。同時,李克強還稱,中國節能環保市場潛力巨大,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據預測,此前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均會帶動環保產業萬億元的市場投資。
在這種形勢之下,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宜興環科園”)瞄準了這兩者的結合,構建“環境醫院”,打算推出環保產業界“阿里巴巴”模式的環境產業服務平臺,改善當今環境治理。同時,宜興環保產業集團還將以建立“環境分院”的方式進行推廣,擴大規模,拉動當地經濟。
宜興環科園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以發展環保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目前成立已二十多年。
宜興“環境醫院”開張
“中宜環境醫院”日前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環保科技產業園正式開門營業,這家在國內率先開展以環境治理為主要任務的“醫院”,將匯集先進的科技和理念,為企業和園區等服務。
宜興市委常委、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認為,從本質上說,環保產業應該有從事環保設備的“器材廠”,有從事環保藥劑生產的“藥品廠”,也有從事環境治理的專家“醫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宜興環保科技產業園就是一座大的“環境醫院”,新開張的10萬平方米“中宜環境醫院”實際上是宜興“環境醫院”的總院。
宜興環科園黨政辦主任王學君介紹說,環境醫院的運作模式,就是由專家與平臺共同會診,向客戶推薦適合的“專科醫生”和“醫生”,開出“藥方”或進行“手術”,環境醫院重構了環保產業發展的模式。
目前,“環境醫院”集聚了污水處理、給水處理、固廢資源化、污泥處理、土壤修復、流域生態治理、農村環境整治、廢氣噪聲治理等11個“專科門診”。
另據了解,宜興環科園已經形成了“一園三區”的大格局,企業規模超過1700多家,從業人員10萬人,其中,水處理占到70%,水處理設備的自我配套率高達98%,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
“根據江蘇省和科技部的宜興合作計劃(2016—2020),宜興環科園將建成全國環保技術創新高地、國家環保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基地、國際合作示范基地,培育環保科技領軍型企業,建成全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合作交流平臺。”朱旭峰介紹說。
第三方提供解決方案
目前,隨著國家環境治理新政的密集出臺,環境治理市場進一步發生了變化,這也催生環境服務業加速發展。換言之,環境治理由“誰污染誰治理”過渡到“誰污染誰付費”,由第三方來提供環境治理解決方案和運行服務。
“‘環境醫院’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建立了一個提供環境治理技術和服務的平臺,以PPP(公私合作模式)對外開放。”中宜環境醫院負責人、宜興環保產業集團董事喬梁說。
“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人在看病時會優先考慮治療效果,而不單純是哪家醫院便宜去哪家。給環境‘看病’,關系到當下每一個人,也關系到子孫后代,更不能單純以價格考量。”喬梁說。
然而,如今的環境治理市場卻存在一些“亂象”。有些企業刻意壓低治理環境收費標準得以中標,卻在治理時“偷工減料”。一些政府部門和排污企業雖然花了錢給環境“看病”,效果卻不甚理想。
環境治理市場缺少標準平臺,“低價中標”、“惡性競爭”、“潛規則盛行”等現象不斷,促成了“環境醫院”的建立,為環境治理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環境醫院”整合人才、技術、資本、市場,規范化、標準化運作環境治理項目,讓環境治理向“效果導向”轉變。收費也完全由治理效果決定,企業可以獲得和能力匹配的效益,政府和排污企業也不必被“行業規則”左右。
由量而質的提升
宜興環保產業發端于蘇南鄉鎮模式,自發式、家族式的草根經濟,注定了其極強的生命力,形成了面廣量大、各具特色的環保產業集群,但在“量”擴張的同時也存在小而散、內部競爭激烈等問題。朱旭峰指出,“宜興環保產業盡管已經形成相當規模,但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層次不高,多數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
如果說在原生自發階段,宜興環保產業的成長,靠游擊隊+獨立團模式可以大行其道的話。隨著環境污染治理已從先前的點源控制階段進入區域治理階段,國企、外資背景的工程公司、技術公司、設備公司紛至沓來,宜興環保產業迎來了一場嚴酷的考驗。
“要與國有大企業、跨國公司同臺競技,宜興有基礎。”朱旭峰自信滿滿地說,“環保產業對技術人才的依賴性強,宜興通過近40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批龐大的懂技術、能管理、會營銷的產業工人,這是別的地方不具備的,當務之急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事實上,合作與創新是宜興環保產業成長與生俱來的基因。最早的農機廠與姜達君之間的合作研發便播下了合作創新的種子。
提到研發合作的好處,江華集團董事長湯順良深有感觸。2012年,江華集團與以色列耶達研發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研發中心,由江華集團出資,耶達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對旗下的兩項水處理技術進行改良。“我們希望通過一種合作創新的模式,借助耶達的實力,研發出真正適合中國‘水土’的環保技術。”湯順良說。
目前,改進后的技術一上市便受到了市場的追捧。據了解,2014年以來,江華集團已先后承接了上海、新疆、遼寧、貴州等地的多個水處理項目,海外市場份額也顯著提升,已成功競標印尼和巴基斯坦等國的大型水處理項目。
像江華集團一樣,江蘇華都綠色集團與德國琥珀公司合作,共同開發固液分離技術;江蘇一環集團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新技術應用研究中心;菲力集團與日本的伊藤忠商事、松江土建合作引入WEP水環境修復技術……
朱旭峰指出,如今,宜興環科園企業與國內外300多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長期合作關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哈爾濱工業大學宜興環保研究院等15家環保技術公共研發平臺,中德、中芬等8個清潔技術對接中心,吸引了一大批環保創業項目,多個項目填補了水處理、固廢處理和大氣污染防治等領域國內空白,一批企業在環保技術細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