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企業面對全球金融海嘯的思考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中國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前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無疑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制造業造成了較大沖擊,中國的刀具產業正面臨著一場意志與實力的博弈。
在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帶動下,我國的刀具企業過了一段好日子,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這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主要問題就是中低檔產品的產業格局還沒有根本轉變,國內轎車、航空航天、軍工、模具等加工中的高檔刀具市場主要仍為外資企業占領。
在回顧中國經濟發展成績時還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們在資源、環境乃至勞動者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上所付出的代價!2008年新勞動法實施和下半年的宏觀經濟調控,是國家為改變我國粗放型經濟格局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現在看來也為應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起到了預警和防范作用。
現在金融風暴真正到來了,刀具行業中受害最深的當屬出口型企業,特別是民用高速鋼麻花鉆出口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上升、材料漲價、退稅率下調的情況下要維持微薄利潤已屬不易,加上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匯率損失,美、歐等國家和地區作為金融風暴的重災區采購量大幅減少等因素造成的多重壓力,使得過去那種依靠資源、廉價勞動力、大量生產和出口廉價產品的經營模式已難以為繼。當前有的企業縮減了經營規模以求生存,同時考慮產業結構調整和把眼光轉向國內市場。現在大大小小的廠都在張羅要做高檔鉆頭,可是產業結構的轉變要經過一個艱苦努力的過程,它不只涉及技術,更多地還涉及管理和經營理念,還要經過市場的認可和積累。可是我們已別無選擇,只有那些迅速轉變經營理念、在產品升級換代上動手早的企業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國內的刀具企業大致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由硬質合金材料企業向刀具行業延伸而發展起來的刀具廠,如株洲鉆石和廈門金鷺等。他們倚仗材料和資金優勢,引進了先進的裝備、技術和人才,迅速成長為國內硬質合金刀具的優勢企業。第二類是原國有大中型骨干刀具廠,如上工、成量、哈量、哈一工等。積幾十年的管理、技術和市場優勢,通過一定規模的投入有了長足的發展,仍是國產刀具市場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第三類則是轉制和新興的高科技刀具企業,如成都工具研究所和森泰英格等,以高科技和人才的優勢在強手如林的刀具市場上樹立了自己的品牌。
制造業調整的滯后效應已經在以上刀具企業顯現,表現在銷售下降、回款困難等,但總的看還不致陷入困境。這些企業的目標定位都十分明確:刀具市場就在我們家里,要爭奪國內高檔刀具的市場份額。達到這一目標也并非易事,筆者在《建設服務型刀具企業》一文中曾提到近年國內刀具企業動輒數億的投入比跨國公司毫不遜色,但就是未能改變外資企業占領我國高檔刀具市場的現狀。我們要總結經驗、轉變經營理念,從裝備、技術、人才、管理、服務等方面統籌規劃并不懈努力,有可能逐步達到躋身于國內國際高檔市場的目標。
從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到國際金融海嘯的到來,前者通過政策調控,后者通過市場的強力推動著刀具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從這點上講,金融海嘯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也許會無情地引發我國刀具行業的重新洗牌,強迫我們改變過分依靠資金投入和資源優勢、過分依靠低成本和以量取勝的經營模式,強迫我們更新觀念,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以往的發展道路,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改變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提升企業的產業結構,以求得生存與發展。在這場意志和實力的博弈中,適者生存,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別的刀具企業(包括外資刀具企業),我們的最大對手是自己、是市場!市場面前人人平等,誰能堅持到底,誰能適應市場,誰就將成為勝利者。否則也只是敗在自己的手上和敗在市場的手上。
面對金融風暴的來襲我國政府正在采取降息、放松信貸、增值稅改革和三年內4萬億元人民幣的內需拉動等有力措施,而且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國際石油、鋼材價格大幅回落。我們要抓住這些有利因素背水一戰。相信通過金融風暴的洗禮,中國刀具行業一定會以全新面貌出現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為把中國建成制造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