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塑機業如何實現由大變強的思考
目前,中國已成為塑機制造大國,同時又是塑機消費大國,塑機年產能力約20萬臺套,排名世界首位。但國產塑機目前仍以中低檔為主,特別在精密、高速、節能、環保等注射成型設備的成套技術和控制技術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專家認為,中國要實現由塑機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提升塑機制造水平是關鍵。
技術助推塑機提升水準
提升普通注塑機、擠出機技術含量,使之適應該行業對先進水平的要求是一個重要課題。塑機制造業要特別注重將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及信息技術與塑機機電一體化相結合,使塑機具有自動控制、自動診斷、自動調節、自動補償功能,向無人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發展。
塑機還應向高精密、高速方向發展。所謂高精密,是指制品成型精度高,達到制品所要求的尺寸精度與幾何精度,而且精度重復性好。高精密的另一含義是塑機主要零件的精密度要高,安裝精度要高,使機器能在無沖壓下工作。高速對擠出機而言,不僅螺桿轉速要高,而且還要保證塑化質量,牽引速度要快,并能保證制品冷卻效果;對注塑機而言,要求螺桿轉速高、塑化快,注射速度、啟閉模速度要快,成型周期短。與此同時,塑機也要向綠色方向發展,自身要選用新材料,應用新技術。
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是提升中國塑機加工水平的重要手段,但也不應忽視國內自主研發技術的應用與推廣。中國自主研發的電磁動態技術、注塑成型可視化技術、脈動壓力誘導注射成型技術和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注射成型技術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充分利用好這些自有技術,并加快開發更多核心技術,是提升中國塑料加工技術水平的根本途徑。對于企業而言,目前在進行技改時,投入資金增添一些高效、高精密設備及檢測設備,也是提升產品開發和創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新型制品發展方向明確
隨著中國塑機市場容量不斷擴大,進口塑機總量依然沒有減少,說明國內機型開發還有待加強。超大型擠吹中空塑料成型機在中國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超大型中空塑料制品,如IBC桶、海上浮桶、公路路障、燃料油容器、西北缺水地區1萬升存水桶等,在國內很有發展前途。目前,中國最大規格為1000升單層擠吹中空塑料成型機。
近年來,隨著醫療以及電子消費品不斷增長,注射量2克以下的微量注塑成型制品需求量逐年增加,因而生產這些特殊制品的小型注射成型機也引起了廣泛關注。這是因為它能適應微型制品種類多、交貨期短、多品種、小批量特點,使用小型注塑成型機和小型模具制造各種不同批量的產品能夠提高材料有效利用率、縮短成型周期、減少模具制作費用、提高生產效率,并節約空間和節省能源。各地加工廠商實例證明,小型注塑成型機在節約成本、增大生產靈活性、提高材料有效利用率、縮短成型周期、減少模具制作費用等方面,給塑料加工商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益處。
全自動高速吸塑成型機用于生產各種彩色片材,成型各種敞開式薄壁容器制品。采用PVC、PET、PP、PS、光降解塑料等為原料,能夠高速連續成型,并能在不停機工作過程中實現各種程序動作的調整,產品可廣泛用于食品、醫藥、日用品、玩具、電器元件等包裝。多層共擠吹塑機組可以使用PP、LDPE等為原料,生產具有良好密封、透明、蒸煮、保鮮、印刷等性能的包裝薄膜和復合包裝材料,可替代大部分CPP和BOPP薄膜材料,廣泛用于食品、農副產品、醫藥、化工、日用品包裝。小型塑料薄膜制袋機也因為體積小,輕便實用,速度、規格可調,節能,使用壽命長等特點深受歡迎。
結構調整亟待企業聯合
目前,從整體看,中國塑機產業實力正在不斷增強,水平在日益提高,但組織結構仍不合理,大規模企業少,中小型企業占據半壁江山制約著整體水平的提高。小企業在技術力量、生產設備或管理水平方面都很薄弱,抗風險能力弱。部分企業迫于競爭壓力,在普通機型上采取低價競爭策略,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根本談不上開發新產品與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外資進入也給中國本土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據了解,已經在江蘇、浙江投資建廠的有來自日本、加拿大、德國等國的企業。除此之外,韓國、奧地利企業也正在準備在中國投資建廠。凡此種種,國內企業生存環境將日趨嚴峻。因此,中國塑機產業生產同類型產品的企業應聯合起來,走集團化道路,通過企業結構調整,做大規模,增強技術創新與抗風險能力,這是我國塑機技術水平提升的必要組織結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