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巨頭再拋橄欖枝重汽籌劃對外合作
我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重卡市場,自主品牌產品占據統治地位,國際重卡巨頭對中國重卡市場虎視眈眈,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突破口。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外企業接觸的消息格外引人注目。
三次對外合作都是贏家
中國重汽第一次對外合作是引進斯太爾技術,雖然合同期內該項目執行情況因各種因素影響并不十分順利,但這次合作至少將我國重卡制造技術與國外的差距縮短了20年。在斯太爾技術基礎上,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重型車技術平臺。
與美國羅克韋爾公司合資成立濟南美馳車橋有限公司,是中國重汽第二次對外合作。由于合作不成功,羅克韋爾公司最終以象征性的1美元價格,將其擁有的股權轉讓給中國重汽。表面上看這次合作失敗了,實際上中國重汽從短暫的合作中消化、吸收了單級減速驅動橋的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濟南美馳車橋有限公司關閉后,中國重汽成功開發了適合中國用戶使用的單級減速驅動橋(含雙聯橋),并成為豪濼重卡的關鍵總成。
第三次合作是與沃爾沃合資成立濟南華沃公司,合資企業正常運作的時間還沒有合資談判的時間長。合資企業的命運并沒有影響中國重汽的發展,相反,中國重汽獲得了沃爾沃公司贈送的一套駕駛室圖紙和模具,大大縮短了豪濼系列重卡研發的周期,降低了研發成本。在受贈駕駛室圖紙基礎上開發的豪濼駕駛室,成為豪濼系列重卡的標志性總成。
雙方欲從合作中得到什么
中國重汽發布公告雖然沒有披露有意合作的外方是哪一家,但公告顯示,合作方式有可能包含卡車技術許可證生產的內容。因此,可以肯定,對方是有實力的國際重卡制造商。
既然有意合作的對方是一家有實力的國際重卡制造商,那么外方謀求合作的目的,估計是想通過新的合作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由于中國重卡的生產成本只有國外同類產品的1/3,中國重汽的整車制造技術已接近國際水平,不排除對方有謀求OEM合作的可能。
對于中國重汽,需要的是國際先進產品技術。雖然當前中國重汽擁有的技術足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產品自主開發能力基本形成,但是在開發手段和個別總成的開發能力上還比較薄弱。如果通過合作獲得與國際水平同步的產品技術并實現同步升級,在國內就能保持產品技術的領先地位。
資金也是中國重汽迫切需要的。據悉,中國重汽已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12.5萬輛產能,下一步規劃是年產25萬輛,其中1/3產品出口。現有生產平臺升級改造、新產能建設和海外市場售后服務體系的構建都需要資金。由于國內重卡市場產品銷售價格低,企業利潤微薄,靠自身資金積累顯然滿足不了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