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裝備制造業正在加速向中國轉移
一、裝備制造業的定義和特點
(一)定義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技術裝備的各制造工業的總稱,其產品范圍包括機械工業(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業)和電子工業中的投資類產品。按照裝備功能和重要性,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是重大的先進的基礎機械,即制造裝備的裝備??工作“母機”,主要包括數控機床(NC)、柔性制造單元(FMC)、柔性制造系統(F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工業機器人、大規模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設備等等;
二是重要的機械、電子基礎件,主要是先進的液壓、氣動、軸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壓電器、微電子和電力電子器件、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等等;
三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農業、能源、交通、原材料、醫療衛生、環保等)科學技術、軍工生產所需的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如礦產資源的井采及露天開采設備,大型火電、水電、核電成套設備,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成套設備,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軋制成套設備,民用飛機、高速鐵路、地鐵及城市軌道車、汽車、船舶等先進交通運輸設備,污水、垃圾及大型煙道氣凈化處理等大型環保設備,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和盾構、大型輸水輸氣等大型工程所需重要成套設備,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及現代設施農業成套設備,大型科學儀器和醫療設備,先進大型的軍事裝備,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裝備,先進的印刷設備等等。
(二)特點
裝備制造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裝備制造業范圍廣,門類多,技術含量高,與其他的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
裝備制造業不僅涉及到機械加工業,還涉及到材料、電子和機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將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裝備制造業可以為各行業提供現代化設備,從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到國防使用的武器裝備,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裝備制造業;
(2)裝備制造業是高就業、節省能(資)源、高附加值產業
裝備制造業雖為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工業,但它不同于流程工業,它是組裝式工業,同時具有勞動密集性質,有較大的就業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裝備制造業不僅直接吸納大量勞動力,同時裝備制造業前后關聯度較高,對裝備制造業投入也可帶動其它工業的發展,增加相關工業的就業人數。解決就業問題,緩解就業壓力,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資源日趨緊張,環保要求日趨嚴格的情況下,各國都致力于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省能源和省資源的高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價值型產業。裝備制造業作為技術密集工業,萬元產值消耗的能源和資源在重工業中是最低的。
裝備制造業是技術密集產業,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大。隨著裝備制造業不斷吸納高新技術,以及信息技術、軟件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在裝備制造業中的普及應用,技術裝備日趨軟件化,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將有更多的產業及其產業進入高技術產業范疇。
(3)裝備制造業是事關國家經濟安全及綜合國力的戰略性產業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反映出一個國家在科學技術、工藝設計、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綜合配套能力。特別是一些技術難度大、成套性強,需跨行業配套制造的重大技術裝備制造能力,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因此,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國家競爭力。許多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成熟階段都把裝備制造業作為主導產業。
(4) 裝備制造業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現狀
由于現代技術革命與高新技術的出現和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裝備制造業所涉及的概念和領域正逐漸發生著巨大的轉變和整合,裝備制造業的技術研究、開發、生產以及銷售的全球化合作日趨加強,裝備制造業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現狀。
二、世界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主要動向
由于現代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世界制造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導致了制造業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全球化戰略已是指導各跨國制造公司搶占世界市場的首選戰略,并向集群化、信息化、服務化的方向發展。
(一)集群化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裝備制造業的集群化趨勢不斷發展,即同種產業或相關產業的制造企業在地方(地區)有機地集聚在一起,通過不斷創新而贏得競爭優勢。在產業集群化中,具有特色的中小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地理集中的企業、有關機構(大學、商會等)在特定領域內既競爭又合作。英國共有154個集群,分布在18個地區,覆蓋很寬廣的部門和技術范圍。英國北部的集群傾向于汽車、金屬加工等制造業。美國的硅谷和128公路的電子業群、明尼阿波利斯的醫學設備業群,德國的索林根的刀具業群、斯圖加特的機床業群、韋熱拉的光學儀器群等,都是世界上較為典型的產業集群。
(二)信息化
當前,裝備制造業正向全面信息化方向邁進,其新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柔性制造系統(F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DIMS)的開發與推廣應用,并向制造智能化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將實現產業的信息化、軟件化、高附加值化。從技術發展特征看,表現為技術的融合化;從產品發展看,表現為產品的高技術化,即產品的高附加值化、智能化和系統化;從系統管理角度看,表現為集成化(包括系統集成、軟件集成、技術集成和接口集成)和網絡化。
網絡技術正在加速制造業全球化的進程,并正在改變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生產和流通方式。電子商務和IT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裝備制造業的生產、消費、流通方式,并在貿易領域引起了巨大變化,加速了裝備制造業的全球化進程。就產品制造而言,制造網絡化在迅速發展,網絡技術將設計、生產、銷售乃至服務一體化,網絡化制造貫穿于從訂單開始、經營活動組織的組建、產品的技術開發、設計、制造加工、銷售、售后服務等產品全壽命周期;就產業而言,網絡正在改造著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與組織結構,一些產業中縱向一體化的趨勢正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約分包的合作方式。
網絡化的制造、銷售、采購、售后服務以及承攬訂貨等方式,成為企業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工業發達國家的裝備制造業出現了一批運營網絡市場的專業企業,從事機床、汽車及零部件、電子產品等各個領域的網絡市場運營。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繼續推進,電子化貿易手段普遍使用,如電子數據交換 (EDI)、電子商務(EC)、電子貿易撮合(ETM)和電子資金轉賬(ETF) 等,以及商品標準趨同和貿易合同標準化均為貿易提供便利條件,有利于打破因信息和渠道壟斷造成的壁壘。
三、世界裝備制造業正在加速向中國轉移
2000年以來,隨著世界經濟減速,跨國制造業公司利潤大幅度滑坡,各大公司都在重新尋找成本最低的制造基地。擁有巨大市場、豐富廉價勞動力、上百萬有才華工程師和良好基礎設施的中國已經成為跨國制造業公司投資的首選,許多外國廠商相繼將生產據點移往中國。
2001年7月,松下電器公司停止在美國肯塔基州生產微波爐,將其生產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東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國內生產電視顯像管,把包含數字電視在內的電視機生產線全部轉移到中國,至此,日本主要彩電制造商松下電器、東芝、三洋電機、三菱電視4個公司都已將彩電生產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國。此外,日本的其他家電產品如錄像機、復印機、空調、CD、單放機、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國的工廠生產。據統計,中國在世界出口額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為4%,2002年進一步提高至6.5%。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多數家電產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
如果說前一時期跨國公司向中國的國際產業轉移主要集中于消費品制造業、輕型制造業或一般制造業的話,那么,自2002年起,資本品制造業、重型制造業或裝備制造業將成為跨國公司新一輪向中國的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2002年,豐田、日產分別與一汽、二汽簽署了全面的合資合作協議,受“廣本汽車”示范引導,本田、豐田、尼桑都陸續將不少生產廠搬到廣州,由此廣州可能很快形成一個上千億元產值的汽車產業。同時,一些跨國公司已開始把集成電路、計算機和通信等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基地逐步轉移中國。例如,菲利浦已投資15億美元建立了芯片生產廠;由幾家大公司聯合投資62億美元設立的芯片生產基地??中芯國際,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線。此外,新惠普、東芝、夏普、三星等國
據統計,2002年,我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達31482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增速比上年加快2.7個百分點,成為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02年,在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紡織工業、普通機械制造業以及冶金工業等7個行業,對全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8.5%,拉動增長7.4個百分點。而以上7大類行業正是跨國制造業公司直接投資最為集中的行業,二者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四、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技術裝備的設計和制造能力有了明顯增強。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4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年均增速是17.6%,幾十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并研發制造出了激光照排、數字程控交換機、衛星及運載工具、正負電子對撞機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先進裝備。但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主要表現在:(1)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增加值率低。制造業總體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1/5,日本的1/4強;人均勞動生產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僅為美國的1/25、日本的1/26、德國的1/20;工業增加值率僅為26%,遠低于美國的49%、日本的38%、德國的48.5%;(2)產業結構上,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技術密集型產業明顯落后,裝備制造業薄弱,結構不盡合理,裝備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比重不到30%,遠低于美國的41.9%、日本的43.6%、德國的46.4%;(3)在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能力上仍然薄弱,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產業主體技術依靠國外,我國所需要的大量先進設備,仍主要依靠進口。據統計,近幾年我國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其中光纖制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設備的80%,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來自于進口產品;(4) 企業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業少,圍繞大型骨干企業的中小企業群體也未形成。我國現有3萬多家裝備制造企業,但還沒有一家能躋身世界500強。
為解決我國裝備制造業存在的問題,我國 “十五”計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并明確闡述了發展方針和重點。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劃時代綱領,明確了今后20年內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方針和各項政策,并根據我國裝備制造業中重大技術裝備現狀,提出如下目標:力爭用15~20年時間,使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基本上能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具備“以我為主、裝備中國、走向世界”的能力與水平,實現從裝備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實現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化、本地化、產業化、市場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今后15~20年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發展戰略:“面上提升,點上跨越;擴大開放,接納轉移;自創為主,引創結合;發展基礎,加強成套;裝備中國,走向世界”。
“十五”期間,我國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強城鎮化建設,建設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高原鐵路和京滬高速鐵路、北京奧運場館建設、上海世博會場館建設、城市地鐵建設等一大批重點工程,我國基礎建設速度將大大加速。三峽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843.81億元,其中樞紐工程完成投資382.29億元、移民工程支付投資355.35億元;西氣東輸工程靜態總投資約為1400億元人民幣,其中管道工程總投資約為400億元;西電東送工程在“十五”期間計劃開工的電站總規模有5800萬千瓦,目前開工的工程已有1800萬千瓦左右;南水北調工程2002年12月27日開工,在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中首先啟動東線第一期和中線第一期工程,主體工程投資1240億元;青藏鐵路工程總投資262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64億元,達到國家批復概算的24.5% ;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用于城市建設、環境改善和體育設施的總投資將高達2800億元人民幣,其中64%用于城市基本建設;城市交通投資在“十五”期間將有2000億元用于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這些重點工程項目將給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依托南水北調工程,開發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裝備;依托西氣東輸工程,開發天然氣管道輸送裝備;依托西電東送工程,開發大型水電樞紐工程及潔凈煤發電設備和超高壓輸變電工程裝備;依托青藏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工程,開發高原列車和高速客運列車裝備;依托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在建及擬建項目,開發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及城市地下建筑施工設備。此外,結合石油、天然氣“十五”計劃及今后改擴建項目,開發陸、海油氣勘探、鉆采工程技術裝備;結合國內企業的乙烯改擴建及合資新建項目,開發大型煉油廠(1000萬噸/年)、大型乙烯裝備(45萬~90萬噸/年)及下游合成產品所需的重大裝備;結合鋼鐵冶金企業改擴建項目,開發薄板坯連鑄連軋成套裝備、大型冷連軋裝備、高質量的冶煉技術與裝備;結合國際航運和內河航運發展與更新的需求,開發高技術、高物價值的大型船舶和長江三峽江海直達新型船舶;結合國家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在建和擬建項目,開發空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噪聲與振動控制以及環境監測技術與裝備; 結合能源結構調整,資源優化配置的在建工程,開發煤炭綜合利用技術裝備,100萬千瓦級核電站成套設備與新型能源技術裝備。重點發展煤炭氣化及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煤炭液化技術與裝備、煤層氣開發利用技術與裝備、100萬千瓦級核電站成套設備、燃氣與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成套設備和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及其他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如此大規模的建設將為我國裝備制造業提供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裝備制造業將會獲得長足發展,并且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將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