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國全球減排只為口頭承諾
2013年,在大連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曾對媒體表示:“如果我不得不選出3個值得特別關注的國家,那么我的答案是中國、中國、中國。”到了今年2月,比羅爾博士已是國際能源署歷史上首位全票當選的候任署長。2015年7月14日,在國際能源署與第一財經研究院聯和主辦的《2015世界能源展望》之能源與氣候變化特別報告中國發布會上,以扎實的能源經濟研究功底著稱的比羅爾帶來了2015年全球能源市場最權威的戰略研究報告。
自1974年國際能源署為應對石油危機而成立以來,41年的時間里全球能源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能源署中國合作辦主任涂建軍表示: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國家能源消費迅猛增長,目前IEA成員國在全球能源消費的占比已經不足一半。根據IEA的展望,如果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的構成不發生大的變化,20年之內,這一比例更將下降到1/3以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能源也有著自己的挑戰。“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60%,約1/3的天然氣依靠進口,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霧霾也成了空氣質量新常態。”在各國均做出了減排二氧化碳承諾的背景下,中國將在全球減排行動中發揮何種作用?中國能源格局的未來又如何解讀?法提赫-比羅爾博士給出了全球視角下的中國圖景。
沒有中國的加入,所有減排都是口頭承諾
2015年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已經為期不遠。追溯歷史,比羅爾指出,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辦的氣候大會是一個失敗。“核心問題并沒有解決。各國對解決氣候變化挑戰的必要性達成了共識,但沒有就誰應該負責達成一致。”對此,比羅爾明確指出:“在過去的150年中,發達國家應該就全球氣候變化負主要的責任。”
談及未來,比羅爾表示,國家承諾的落地,也需要企業層面的大力推進。“企業必須做出一些投資,盡管不一定會帶來期望的回報,但在減排上做出義務性質的努力是必須的。現在,導致氣候變化的相當部分的排放物都來自油氣公司,如果不讓油氣公司參與到氣候變化應對的過程中,則不少問題將無法有效解決。”事實上,比羅爾認為,為了使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各國的企業可以設立短期的峰值目標。更重要的是,全球的減排需要中國的參與。“我想中國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都將是全球清潔能源的領導國家。沒有中國的加入,所有的國際減排目標都只是口頭的承諾。”
中國新能源投資超過美歐總額
對于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既有貢獻,比羅爾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沒有中國,就實現不了今天全球在清潔能源發展領域的成就。”他指出:全世界在過去5年中40%的新增清潔電力都是在中國實現的;在過去的5年中,中國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就比美國和歐洲的投資總額都要高。在會后的專訪中,比羅爾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中國的政府對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動,中國的環境會變得更加清潔,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程度也會有所降低,讓城市發展變得更加可持續。
毫無疑問地,展望未來,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在內的清潔能源發電終將達到世界能源消費的首位,比羅爾表示。“未來,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速會逐步下降。隨著交通、汽車能效的提高,石油需求將趨向平穩,天然氣將成為全球唯一穩定增長的化石能源,包括中國、印度等主要能源消費國在內,煤炭的消費將會大幅下降。”
未來原油價格難以急劇上漲
事實上,太陽能發電的價格已經較5年前大幅下降,而未來5年的價格也依然會保持下降的趨勢。當問及可再生能源價格的降低是否會影響到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時,法提赫-比羅爾表示:盡管全球能源消費都在慢慢向清潔能源轉變,但石油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能源載體。“因為石油主要用于運輸、汽車、飛機、輪船等等,還沒有找到經濟可行大規模替換石油的新能源。目前的新能源主要用于發電領域,但全世界絕大多數的汽車仍然由石油驅動。”
對于石油進口的依賴對中國而言可能更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比羅爾指出。“未來,中國的石油進口將會持續攀升。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會買車、坐飛機旅行,因此中國需要更多地進口石油——尤其是從中東國家。我擔心,這不是短期內就能解決的問題,而將會是長期性的結構性難題。”對于全球原油價格的走勢,比羅爾的判斷是:“除非出現預期之外的地緣政治動蕩,石油價格在未來相當的時間內不會快速上漲。”
中國能源專家熱議IEA觀點
中國能源領域的各界專家也對國際能源署的觀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指出,在碳排放的峰值上,歐洲國家實際上在1990年就已經達到,美國在2010年達到峰值,而發展中國家能否在2030年達到峰值仍然是個未知數,“如果這意味著未來峰值的實現主要取決于發展中國家,這種結論將有待商榷。”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冀指出,事實上“中國能源的很多政策措施與IEA的報告是重合的。”但不容忽視的是,研究能源的格局也必須看到經濟周期的影響,也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鄒冀指出:“假設中國的中產階級規模有1到2個億,他們需要住房、旅行,對于能源有著很強的消費含義,而中國中產階級的規模還會繼續擴大。”同時,盡管目前的碳排放還是以制造業為主,但“根據歐美的經驗,建筑和交通的部門排放會上升。”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則指出,盡管“消除化石能源補貼是美好的愿景,但無論是國際社會還是某個具體國家,降低補貼都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困難。”“現在,所有中國政府的文件都已經明確可再生能源將是大力發展的方向,唯一的問題就是未來如何將發展規劃實實在在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