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起重機:國內市場開閘一周年
2004年1月1日,中國起重機行業開始執行加入WTO對該行業的最終約束協議:汽車起重機關稅稅率降至5%,履帶起重機降至8%,全路面起重機取消進口許可證和進口配額。迄今為止,中國起重機市場對國外企業關閘開啟已經一周年了。平等競爭的開始,給國內企業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自然無需贅言,然而,在外企搶攻的浪潮之下,起重機主導市場依然波瀾不驚,國內廠家依然傲立潮頭。但這并不說明國產工程起重機已經通過“開閘”大考,尤其全路面起重機、履帶起重機等市場的興起,更為國內企業增添了一重考驗。
主導市場波瀾不驚
2004年前三季度,國內各廠家共銷售汽車起重機9 517臺,與2003年全年9 577臺的銷量基本持平。2004年前11個月共銷售10 893臺,全年突破11 000臺已成定局,這是工程起重機諸門類中首個突破萬臺大關的門類。國內廠家在起重機行業市場開放元年的表現可圈可點,國內外企業在主導市場上的搏弈格局保持平穩,其主要因素在于:一方面,國內市場需求是決定因素。雖然近年來小噸位市場不斷萎縮,但50噸以下汽車起重機仍占據工程起重機市場的主要份額。而從國內外廠家主導產品來看,國內企業以中、小噸位汽車起重機為主,德、美、日等國企業以百噸級以上全路面起重機、履帶起重機及輪胎式起重機為主,如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在1988年就放棄了傳統汽車起重機的生產,因此國外企業不可能與國內廠家在這一市場上一較高低。另一方面,2004年7月份宏觀調控影響開始顯現當月銷量出現14.5%的負增長,而上半年,尤其前5個月行業仍然繼續延續了2000年以來50%以上的高速增長勢頭,為國內廠家全年銷量持續攀高奠定了基礎。
新興市場漸成焦點
主導市場波瀾不驚,并不代表國內廠家可以穩操勝券,因為有兩類新的市場需求正在興起,并且逐漸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一是全路面起重機市場的興起,如2004年上半年我國全路面起重機進口共計23臺,總價值達2.95千萬美元,進口額同比增長近80%;二是履帶起重機進口量激增,如2004年上半年我國各噸位履帶起重機進口共計228臺,同比增幅145.16%,而同期國內企業履帶起重機銷售107臺,不足進口量的半數。
國內全路面起重機、履帶起重機市場的興起,國外企業紛紛加快進軍中國的步伐。繼多田野與京城重工合資,山水集團與錦州重型機械廠合作之后,同時,利勃海爾、日立住友、神鋼等在中國的市場拓展力度也在加大。此外,特雷克斯起重集團透露將在中國開始起重機制造。
技術進步
國內企業在80年代引進利勃海爾、多田野等汽車起重機技術之后,經過20年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產品系列,如徐重K系列汽車起重機,浦沅H系列汽車起重機等均已推出百噸級產品。但由于底盤軸荷限制、整機性能等因素,百噸級以上起重機必然是全路面起重機、履帶起重機的天下。而這兩類市場正在升溫,它們不僅是外企逐鹿中國的必爭焦點,也是國內企業力圖突破之處。
近年來,這一突破的進程正在加快,繼2003年國內首臺百噸級全路面起重機、首臺百噸級履帶起重機在徐重誕生之后,2004年徐重又推出了200噸級全路面起重機。同時在細節技術上,國內企業也實現了較大進展。如吊臂結構技術上,利勃海爾、格魯夫等多采用橢圓形結構,該類結構強度高、起重性能好,抗撓曲性好,但制作困難,成本較高。目前,徐重已成功將橢圓形吊臂應用于50噸以上大噸位產品,浦沅、北起、泰起等也實現了向六邊形吊臂的過渡。這些都表明,中國工程起重機在技術發展上,正在融入世界潮流,并已具備了從那些一直被國外企業一統天下的市場上虎口奪食的實力。
并未通過真正大考
盡管起重機主導市場仍在國內企業掌控之下,國內產品與國外的技術差距正在加快縮小,但這并不說明起重機行業已經通過“開閘”大考。中國的起重機市場是一個發展中的市場。回顧世界起重機發展史,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歐洲市場也曾經是汽車起重機獨占鰲頭,但時至今日,歐洲市場上全路面起重機份額已占80%以上。從目前整個世界起重機市場來看,全路面起重機占據半壁江山,履帶起重機也占有1/4以上的份額。所以,即使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汽車起重機在國內市場均占有主導地位,國內企業仍然應當放遠眼量,如果僅僅力圖固守城池,在外企強攻之下,就有可能重蹈挖掘機行業因外資全面滲透而“城池不保”的覆轍。
如何圓起重機強國夢
當今世界,稱得上起重機強國的有德國、美國和日本。德國以利勃海爾為代表,其產品以先進、可靠、使用壽命長著稱,但價格相對較高。美、日國內市場均以輪胎式起重機為主,但以馬尼托瓦克、德馬格為代表的美國企業,仍然全力開發全路面起重機,并把拓展重點轉向歐洲市場,實現了很好的銷售業績;日本產品與德、美在技術性能上有相當差距,但其質量細節處理上有獨到之處,且價格有相當競爭力。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夠成為起重機強國,就是因為各自有各自的優勢。
中國早在2002年工程起重機產量就已居世界第一,但2002年銷售收入不足世界總收入的10%。從一個起重機大國到一個起重機強國,對每一位業內人士而言,都應該是一道坎。國內市場的開放,并不是在增加國內企業邁過這道坎的難度。而相反,若沒有開放、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若不能真正融入世界行業的發展潮流,中國起重機行業就難以真正做大做強,難以成就一個起重機強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