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工具企業規模不經濟:軟實力嚴重匱乏
一直討論得甚囂塵上卻又遲遲未見動靜的北京機床產業的整合,據悉,在今年將終見分曉。據相關人士透露,整合的形式可能與產品類型有關。
這顯然也是對企業規模經濟性的探索。
眼下,金融危機對機床工具行業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2月機床工具全行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3472.3億元,同比增長27.5%,增長率比上年同期低8個百分點。具體到企業而言,不少企業由于資金鏈斷裂而難以為繼,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這樣的狀態放慢了企業的發展步伐,但也使企業對于自身的發展也有了更深的思索,比如對于企業規模的思索。一般來說,規模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一個關鍵點。
企業規模要符合經濟發展趨勢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為什么世界市場外貿導向型、出口外貿型的企業首先會碰到困境呢?
首先,本質上,這些類型企業的效益大都是在高的環境犧牲、高的能源消耗這樣的情況下取得的。這也是歷史螺旋式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先是污染環境取得經濟效益,然后再拿錢治理環境。但發展到目前,這種類型的企業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趨勢,總量控制是中國經濟發展走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很重要的因素,這意味著行業發展要控制總量。所以從行業企業發展角度看,也絕對不能再以生產臺量來決定企業規模。
其次,要淘汰落后。淘汰落后生產力,實際上也就是怎樣做好產品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并不是企業開發了某個產品,把樣機做出來了就好了。首先,從產品開發到市場培育,到產業化,有一個過程;其次,從內部來講,還要考慮勞動力素質、人員素質結構、工藝裝備、能力結構等等是否能滿足產品結構的需要。所以,工信部提出,要把技術改造放在工業發展的突出位置是很重要的。有機床企業老總表示,實際上,很多機床工具企業目前庫存、在制品該處理的要處理掉,對落后的生產不能再進行投入,從產品開發開始到工藝裝備能力的配置上必須有高的起點。
這兩個大趨勢應該是機床工具企業確定企業規模時必須要遵循的。
有研究顯示,企業的規模或許在更大程度上與企業所承擔風險的規模成正比。另一方面,統計數據表明不景氣階段比景氣階段更容易激勵企業技術進步。這兩方面綜合起來就使得企業規模與長期技術創新的概率之間呈現出正的相關性。
這樣的研究論據似乎也可以佐證,眼下整個行業對于企業規模經濟性的認知和追求應該被提上議事日程了。
提升企業規模不等于生產擴張
其實,行業企業的兼并重組行為從沒有停止過,其形勢也不拘一格,這顯然都是對企業規模擴張的探索。
比如,以地域為約束的企業整合。沈陽機床集團、大連機床集團、上海機床集團、秦川機床集團、重慶機床集團,還有文章開頭提到的北京機床等等都屬于這種類型。
其次,海外收購也是一種改變企業規模的方式。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北京第一機床廠收購德國科堡一直被奉為業內收購典范;杭州機床集團與德國abaz&b公司的結盟也卓有成效;2008年10月,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星火機床還一舉收購了收購法國索瑪公司、參股德國亨利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