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行業尋求可持續發展
2005年,濰柴發布我國第一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歐Ⅲ排放大功率高速發動機“藍擎動力”;2006年伊始,玉柴又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歐IV柴油發動機;同時首次試配成功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轎車柴油發動機……曾經一度被人們認為核心競爭力弱、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的中國內燃機行業,在自主創新領域開始扎實起步,業內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自主創新。
內燃機是汽車的心臟部件,長期無法掌握核心技術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國內燃機行業曾被認為拖住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腳步。
在“十一五”的開局之年,內燃機行業在環保和節能方面又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從國內看,車用的國2標準已經實施,國3標準也已提上日程,非道路用發動機的排放標準近期也將發布;另外乘用車燃油耗限值標準的出臺、燃油價格的持續上漲、京都議定書的引入等均給我國內燃機行業提出更高的節能要求。從國際看,發達國家的排放法規較我國的要求大幅度領先,而且逐漸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節能和環保上的高要求,導致發動機的傳統工藝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國際上的技術創新正在圍繞這個問題做文章。目前有兩條代表路線,德國路線是在尾氣排放環節尋找解決方案,美國路線則是改變石油處理工藝,降低硫含量。選擇怎樣的技術創新路線,也成為中國內燃機行業進行自主創新的關鍵問題。
我國的內燃機行業為了應對挑戰,已經在技術開發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出現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國內燃機行業擁有很大的制造群和生產能力,應該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大市場,而這一目標的形成就需要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內燃機行業聚焦自主創新,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已經舉辦了六屆的中國國際內燃機及零部件展覽會今年也選擇了這樣的主題。將于4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展覽會將為中國發動機企業提供與國際發動機企業進行技術交流進而實現國際間合作的平臺。4月18日至19日還將先期舉辦“北京2006內燃機可持續發展論壇”,國家環境法規制定部門、石油部門,以及美國西南研究院等世界八大研究所將從世界內燃機新技術的發展展望中國內燃機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