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將推進機械工業發展的步伐
據悉,盡管美國金融危機的蔓延將對世界經濟增長產生較大影響,發達國家面臨經濟衰退,但我國機械產品的出口市場很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這些經濟體自身的發展潛力仍然很大,對我國機械產品的需求仍將保持一定增長。
從宏觀上看,我國的機械產品出口正保持著繼續增長的態勢。作為機械工業大國,我國一些有比較優勢的機械產品還有很大的出口潛力,如中小型農機、中等功率工程機械、普通機床、中檔科學測試儀器、光學儀器等產品在國際上都有較大市場。特別是我國加大了“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力度,鼓勵企業發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合作,發展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取得較大進展,這些進展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相關機械產品的出口。
目前我國機械制造業不管是在技術升級上,還是地域選擇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競爭優勢。一直以來,我國工業增長速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都有著很大的差距,而此際發達國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提供了趕超的機會,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提高國際競爭優勢的良好機遇!
我國機械工業發展形式
有利因素
目前國家一是已明確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宏觀經濟形勢有望進一步回暖。在這一大背景下,各行各業對機械產品的需求有望繼續增長;拉動內需效應開始顯現,固定資產投資加大,需求增大;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積極作用顯現;
二是能源、原材料供應比較寬松,有利于機械工業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提高;三是國家關于調整和振興裝備制造業和汽車工業的各項政策(如鼓勵自主創新、鼓勵汽車加快更新、提高部分機械產品出口退稅率、增值稅轉型等)正在繼續落實,必將加快機械工業發展的步伐;四是由于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機械工業發展速度陡降,降低了今年下半年的比較基數,因此也就更有利于實現今年下半年增長速度的提升。
政府采購應加大對國產重點裝備的支持力度;盡快落實相關宏觀調控政策,切實解決部分中小企業仍存在的資金流動難問題;國家政策應重點支持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攻關,引導產品升級;加快對壟斷行業企業的改革,妥善處理大規模對外采購問題;盡快設定必要的門檻,建立落后產能退出市場機制,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進一步落實結構性減稅及擴內需的刺激經濟政策,對尚未達到17%退稅的機電產品給予更多關注,保住我國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在企業發展制造服務業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等。
不利因素
主要是外需不足仍未看到明顯好轉的前景。據世界銀行等研究分析,全球經濟恢復的前景還難以預期,機械工業外貿出口市場短期內難以明顯好轉,出口下滑趨勢不容樂觀,對國際市場干預作用有限等。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2009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是:一季度延續2008年下半年的下行走勢,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回落并降至谷底;隨著國家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和措施的落實,機械工業在二季度由底部開始穩步回升,下半年有望延續二季度的回升勢頭并逐步加快回升速度,四季度有望重新達到兩位數的較快增長。
預測2009年全年機械工業總產值將比上年增長12%左右,實現利潤將比上年增長8%左右,出口創匯預計將比上年下降10%左右。
不久前在“2009年上半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態勢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09年上半年機械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79萬億元,同比增長7.28%。增速在近七年來第一次降至個位數,與上年同期29.61%的增速相比,下降了22.33個百分點,增速下滑幅度之大,歷史罕見。
內需政策效應初顯
受利好政策刺激,農機行業受系列惠農政策,尤其是過百億元的農機購置補貼、原材料價格下調、農產品價格穩步走高和農民收入增長等利好因素影響,一季度同比增長20.81%,位于各行業之首。
企業方面,三一集團的起重機銷售額同比增長在20%以上,三一沈陽大型裝載機銷售同比大幅增長,旋挖鉆機銷售同比增長25%,北京旋挖鉆機公司的產品也處于供不應求狀態。此外,泵車、路面機械、港機等產品銷售業績同比都有所增長。
汽車行業結束低位徘徊的局面,產銷同比實現增長,庫存壓力得到釋放并達到兩年來最低水平。
生產周期長的行業保持增長
因生產周期較長,重型礦山機械、機床、石化通用機械等行業受金融危機的滯后影響明顯,加之上年結轉合同較多,年初任務較飽滿,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長。發電設備中,風力發電機組成為新的熱點。輸變電設備中的大型電力變壓器、互感器、11萬伏以上高壓開關設備增幅均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部分行業產品仍低迷,市場需求萎縮。叉車、裝載機、光學儀器、塑料加工機械、輸送機械、金屬切削機床、金屬緊固件的生產大幅下降,文化辦公設備、儀器儀表、食品包裝等行業增長不盡如人意。
固定資產投資高位增長
在投資構成中,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提高。1~2月,機械工業固定資產計劃總投資10772.1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41%.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投資754.34億元,同比增長47.5%。
中央和地方項目投資增速均明顯加快。1~2月,中央項目投資33.47億元,同比增長51.19%,地方項目789.45億元,同比增長51.04%,較去年同期提高10.62個百分點。
從建設性質看,擴建項目的投資增幅高達85.18%,較去年同期提高77.26個百分點。在地域分布上,西部地區投資增速明顯加快。多數行業投資增速加快。其中,增幅在50%以上的是食品包裝、重型礦山、石化通用、其他民用、電工電器、機床工具、內燃機等七個行業,農機、汽車和基礎件三個行業增幅在30%以上。
廣東機械工業復蘇“拉鋸戰”
素有“工業的心臟”之稱、對GDP貢獻巨大、囊括工業設備、農業機械、交通運輸等等在內的機械工業,正在廣東走在復蘇“拉鋸戰”的邊緣。
近日,廣東省機械行業協會會長奚志偉表示,廣東機械工業下半年走勢仍將在低位運行,出口和經濟效益難于走出低谷。
機械行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性和支柱性產業,是勞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同時又是重工業占主導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GDP的關系非常密切。機械工業如何率先沖出疲弱狀態,廣東省委、省政府深為關注。廣東省機械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1-6月份,廣東機械行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712.74億元,同比下降4.1%,增幅同比回落21.93個百分點,但比1-5月環比回升0.79個百分點,而2008年該行業的總產值為10066億元。廣東機械行業面臨著一場激烈的復蘇“拉鋸戰”。
拉動力量
支撐廣東機械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主導行業生產穩步提升,是全行業平穩回升的基石。四個主導行業,即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汽車和摩托車),1-6月共實現產值3756.6億,占全省機械總值的79.71%。
其中汽車行業的拉動作用最為明顯。主要受到汽車整車制造業的拉動,1-6月該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7.5%,而1-5月前基本同比負增長。
汽車市場的回暖成為最主要的推動因素。廣東機械協會提供的數據表明,廣東6月份轎車完成97715輛,同月比增長48.76%;1-6月完成轎車462488輛,同比增長9.93%,次于上海。
“上半年廣東省機械行業運行質量雖在平穩回升,但仍在低谷中徘徊。”奚志偉點評廣東省機械工業的運行現狀。
數據顯示,廣東上半年機械工業出口總額為1599.6億元,同比下降26.11%,大于全國2.49個百分點,而全國機械工業出口總額為廣東機械行業協會統計,廣東機械工業七大行業出口上半年同比增長的只有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這四大類行業環比降幅連續擴大;專用設備制造、電氣器械及器材制造兩個行業環比稍收縮。
集裝箱制造下降81.61%,鑄造機械制造下降65.71,金屬切削機床制造下降31.46%,一組組下跌數據令奚志偉憂心忡忡。此次列入統計的有出口的113個小類中,上半年出口額同比下降的有87個小類,占77%,比1-5月增加2個小類,而下降幅度超過30%的就有37個小類。
總體來看,廣東省機械工業出口額占全國總出口額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事實上,受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出口政策的變動、人民幣升值、國際貿易壁壘增加等因素的影響,2004年廣東機械行業出口額實現各月上升30%以上的增幅后,2005年開始逐年逐月回落,2008年年末回落到了10%以下,外需已較難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
固定資產投資不足
固定資產投資不足成為廣東機械工業長期增長緩慢的重要因素。奚志偉表示,從2006年以后,廣東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就呈現減少趨勢,2007年完成固定投資同比下降26.2%,是全國30個省市中僅有的同比下降的兩個省市之一。
奚志偉稱,國家基本建設投入對機械工業拉動作用其實達到了45%,但廣東省多為中小企業,缺少龍頭企業、拳頭產品,廣東省從中獲得的蛋糕并不多。
企業虧損跡象也比較嚴重。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通用設備、金屬制品業、通用基礎件行業虧損四大行業虧損最為嚴重,共虧損2093戶企業,占廣東機械工業虧損企業總數的62.25%,共增加虧損額達10.73億,占廣東機械工業增加虧損額的77.3%。
產業升級轉型迫切
“廣東機械工業亟須進行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生產方式亟須從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轉變。”奚志偉再三強調。
廣東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大大提升。今年上半年,在全國很多省市新產品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長的背景下,1-6月廣東機械工業累計實現新產品產值達469.08億,同比下降3.63%,國家4萬億的投入給廣東機械工業帶來了不少機遇,中石油、中石化、中船集團、中航集團、寶鋼集團、東方電氣、中材集團等中央級骨干企業紛紛投資落戶廣東或增資擴大。“這就需要我們的產品有足夠的配套能力,如果我們自身產品配套條件跟不上,就可能長期在低端徘徊。”奚志偉表示。“經濟危機的到來,使企業意識到了唯有進行產業升級轉型才有出路。但產業升級轉型是個艱難的歷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內也不可能產生明顯效果。”廣東機械工業正迎來產業升級轉型的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