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呼喚國產優質紡機
我國加入WTO以后,紡織行業出現了強勢增長的勢頭。可以說,國產紡機對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功不可沒。另一方面,全球紡織品生產中心正在向中國內地和東南亞轉移,中國的紡織機械市場將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國外紡機巨頭紛紛搶灘中國,致使國內的紡機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國紡織行業要想在質量、創新、快速反應三大領域實現快速提升,離不開裝備的技術支撐,紡織企業呼喚著國產優質紡機的誕生。那么國產紡機與國外紡機相比有多大差距,各紡織企業對國產紡機的改進、完善、提高又有什么意見和建議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先后走訪了河南省幾家有影響力的大型紡織企業。
通用性強針對性差
安陽昌泰紡織公司總工程師 吳祥敏
安陽昌泰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吳祥敏認為,目前不少生產粗紗、細紗的國產紡機的功能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機理構造上,一些國產紡機也與進口紡機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國產紡機在在線檢測方面,與進口紡機的功能差距較大,尚不能很好地滿足有些高檔產品的生產需要。另外,國產紡機的通用性較強,針對性差,不易生產出特色產品。他說:“這次我們在新項目建設中訂購了青島產自動絡筒機18臺,其中先進10臺,并配置了電子清紗器,可以清除異性纖維,能滿足生產需要,而且價格也不貴。同時,我們還引進了瑞士立達并條機6臺。相對來說,國產同類設備速度慢、產量低,要紡國外設備生產的同等質量棉紗,國產設備只有降低車速才能達到。如國產梳棉機產量只能達到80公斤/小時,進口梳棉機則能達到180公斤/小時。國產氣流紡一般只能紡16S、21S紗。可是進口氣流紡就能紡到40S紗。瑞士立達清梳聯,錫林幅寬可加大到1.5米,比國產清梳聯錫林幅寬多0.5米,這樣棉網薄,梳棉均勻,分梳質量好。雖說進口設備的價格比國產設備高1倍,但從性價比來看還是劃算的。這就是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的差距,也是國產紡機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規范配件市場加強質量監管
鄭州三棉公司工程師 胡言生
鄭州三棉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部負責設備的工程師胡言生認為,國外漿紗機穩定性和下機的織軸質量,要明顯好于國產漿紗機。近幾年,國產漿紗機制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能滿足對寬幅、細支、高密織物的上漿要求,并與各種有梭和無梭織機配套,在價格比和售后服務方面要優于國外同類設備。但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小紡機配件廠多如牛毛,魚目混珠,他們基本沒有研發能力,而是在那里模仿,粗制濫造。“我們用過這些廠生產的與進口噴氣織機配套的凸輪,不到1個月就磨禿了,”說著,胡言生還從桌上隨手拿起一支噴氣織機上用的副噴嘴向記者介紹,“這就是小廠仿造的噴嘴,射流、速度、方向根本達不到設計要求,裝上去用不到2個月就不行了,而進口配件用幾年都不壞。小廠這種噴嘴用不久頭上還會出毛刺,老是掛線。還有進口片梭織機上用的導梭齒,用了總是在布面上帶出油跡,造成疵點。這些小廠推銷員總是像走馬燈一樣往企業拋售,紡織企業只得從中選擇較為好一點的廠家湊合用。企業這樣反復試用,費錢又費時。”胡言生對此顯得十分無奈,他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整頓和規范紡機配件市場,加強質量監督,對生產偽劣配件的廠家設立“曝光臺”。
國產進口紡機 各有千秋
新野紡織公司副總經理 呂來黨
擁有20萬紗錠、7000頭氣流紡、3500臺織機的新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自1993年以來累計投資6.9億元,先后引進德國清梳聯、瑞士精梳機、日本噴氣織機、意大利劍桿織機等1000多臺(套),企業2/3以上的主機設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公司副總經理呂來黨分析說:“國產紡機與國外紡機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設計和研發能力差。據了解,我們的企業能拿出銷售額的5%來搞研發的微乎其微,一般不到2%,而國外通常是在8%~12%。二是機電一體化差。近幾年,國內紡機企業在數控技術,包括計算機、信息化、流程再造、通信等方面進步較快,與國外的差距在逐漸縮小,但我們采用的控制系統大多是通用化技術,而在日本、德國、瑞士、意大利都是專用技術,相比之下后者性能更好一些。三是制造水平差。設備的可靠性、穩定性,實際上貫穿了紡機質量管理體系的全過程,國產紡機在可靠性、穩定性方面不如國外紡機,這就是一些紡機設備,如劍桿織機、噴氣織機等目前仍在大量進口的主要原因。不過國產紡機的價位比較合理,配件供應充足、方便。國外紡機雖然性能穩定、效能高,但配件購買花費時間較長,而且價位也偏高。因此國產紡機和國外紡機相比,算是各有千秋。我們呼喚并且期待著國產優質紡機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