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民工向技能型轉變
德安縣豐林鎮大畈村二組的農民學員王金萍,三年前到福建、廣東等地務工,由于沒有專業技術,每次找到的活都是苦、臟、累的差事,工資每月只能拿到200多元,最后還是卷起鋪蓋回到家中務農。去年8月,他通過參加“陽光工程”培訓,掌握了縫紉制衣的全部技能,被縣工業園區的鑫利服裝廠招用,月收入在1200元左右。
這是我省農民工開始由“苦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轉變的一個縮影。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加快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進程中,全省各地基本形成了“政府統籌、行業組織、多方參與、重點依托培訓單位、實行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格局。至今年年初,全省已有70個縣(市、區)大規模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已培訓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26.15萬人,轉移就業23.13萬人,轉移就業率達88%。
我省是勞務輸出大省,全省鄉村人口2806.94萬人,農業勞動力1588.4萬人,其中三分之一跨省輸出,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勞務收入。自2004年6月開始,各級“陽光工程”辦公室堅持農民受益的原則,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嚴格監管,將社會上的各類培訓資源和培訓力量都整合到“陽光工程”的培訓體系當中,形成“校校聯合”、“校企聯合”、“校鄉聯合”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基地。2004年全省“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已達306個,其中民辦培訓機構121個,公辦185個。鉛山縣積極組織培訓基地赴閩、粵、浙、滬等沿海發達地區調查企業用工動態和用人要求,與一大批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勞務合作關系,2005年共簽訂3000余人的定向培訓協議。
在推進以市場為導向,以轉移就業為目標的培訓中,各地精心組織,因地制宜,不斷探索新時期下的培訓工作,通過訂單培訓、校企聯辦、連鎖培訓、流動辦班、品牌培訓等形式,讓培訓學校和用工企業直接接軌,實行對口培訓,對口輸出。各地還著力統籌區域的科技、信息、人才和設備等優質資源,為提升農民工培訓的專業化、市場化水平而組建共同體,全面提升農民工的技術水平。上高、南城、崇仁等10余個縣的“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先后與省計算機培訓學院簽訂校校聯盟協議,采取連鎖加盟形式進行計算機培訓,提高了培訓質量,提升了就業層次。各地還根據當地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和產業優勢,開設特色培訓班,培育出“資溪面包”、“吉水保安”、“武寧裝潢”、“貴溪電焊工”等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勞動力品牌,引領我省農民工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