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結構調整從被動轉向主動
今年,上海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積極淘汰不適應上海轉型發展的“三高一低”企業(高污染、高能耗、高風險、低收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促進了城市的轉型發展,使城市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目前,上海已啟動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項目577項。其中,單項調整438項(重點項目20項、區縣自行推進項目407項、危化項目11項),區域調整139項。平板玻璃、鐵合金、電解鋁、皮革糅制四個行業在全國率先全部退出;37家污染嚴重、低產出的磚瓦企業全部關停;外環線內傳統紡織印染調整完成;鑄造、鍛造、熱處理、電鍍等四大工藝持續關停生產線;鋼鐵、石化行業啟動布局調整……
調整減少能源消費量超過830萬噸標煤
上海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轉型發展,并不始于今年。
早在2007年,上海就開啟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即使面對金融危機,步伐依然堅定有力。上海市相關政府部門的官員稱:從2007年至今年6月底,上海市關停“三高一低”企業6400多家,平均每年調整關停800家左右。
如今,上海外環線內工業區外已無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如鐵合金和平板玻璃、皮革鞣制等,已在上海工業目錄中消失。
如果折算為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貢獻,調整共計減少能源消費量超過830萬噸標煤,相當于全市居民一年半的用電量;減少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相當于再造了100個世紀公園;調整騰出的土地近12萬畝,相當于普陀和虹口兩區面積之和。
通過高危產業調整,城市安全隱患點也在不斷減少。2009年至今,上海對400多家工業區外的危險化學品企業關停并轉,共減少危險化學品近300萬噸,相當于每天減少1000輛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在公路上流動。
正是得益于產業結構調整,上海市今年上半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PM2.5平均濃度56微克/立方米,較2014年同期下降1.8%;PM10平均濃度75微克/立方米,與2012年同為歷年最低,較2014年同期下降1.3%。COD穩定達標,SO2濃度為2001年以來最低,O3污染略有下降。
重點產業區塊順利轉型升級
上海有104個產業區塊,面積約790平方公里。其中,鄉鎮一級的開發區有2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產出卻只有68億元,遠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調動了區級層面的積極性,為在調整中創新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作為上海轉型發展的重要示范區,普陀區桃浦鎮位于中心區域邊緣,存在大量重化工業和物流企業,臟亂差現象嚴重。為此,普陀區果斷地決定將桃浦化工區向現代科技智慧城轉型,城鄉結合部向城市副中心轉型,“西大堂”向上海西部新興商貿科技區轉型。2013年,桃浦地區基本完成31家停車場的關閉,97%的低端物流企業和80%的倉儲企業完成調整,數十萬平方米違章建筑被拆除。
楊浦區是個重工業區,原先有眾多的老工業企業、污染大戶,廠群矛盾嚴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老的污染企業基本被淘汰。在污染工廠原地誕生的創智天地成為楊浦轉型發展的新引擎。不久前,創智天地成為市經信委2015上海市首批“四新”經濟創新基地建設試點單位,同時成為上海云計算創新基地,集聚起近200家云計算和大數據企業。
上海南翔智地是國家級文化產業園,也是上海市極力推薦的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的樣板。南翔智地所在地前身是國企的舊廠房,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調整后以總部、研發類產業為主要招商對象。南翔智地總經理郭耀說,在經過了轉型淘汰一批舊企業的陣痛之后,新業態開始源源不斷地涌入,而且多是知識密集型、創意產業型等“四新”經濟。截至2015年6月,已新注冊企業1500家,注冊資本達50多億元。
結構調整帶來四方面進步
產業結構調整究竟是促進了經濟發展,還是阻礙了經濟發展,上海也有爭論。有人質疑大量企業的淘汰,必然延緩經濟發展,減少稅收,得不償失。上海市經信委有關人員表示,產業結構調整總體上為上海帶來了4方面的進步:城市面貌改善、安全隱患減少、產業布局優化、社會矛盾緩解。特別是在經濟層面上,優勝劣汰已經帶動了上海市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走高,今年甚至出現了利稅增速比GDP增長更快的局面。
工業結構不斷優化,以重化工為例,如今在工業中的占比從2010年的23%下降至現在的18%。
企業效益利潤率穩中有升,今年1月至5月,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6%,高于全國6.8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引領支撐作用更加突出,預計上半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以上,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90%左右。
經濟的逐步向好,“民生體感”同樣明顯。上半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左右,繼續跑贏GDP增速。
在聯動中推進創新轉型
如果說,從2007年起的結構調整起于節能減排為主的被動式變革,那么隨著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的確立,調整必須加快向轉型升級邁進。
上海市經信委有關人士表示,如今,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進入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壓和減”不是目的,要在調整中為創新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這其中,要有擔當,更要有智慧。當前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正處于由“以節能減排為主要目的的末端治理型被動調整”向“以轉型升級為主要目的的戰略性主動調整”轉變的關鍵時期。因此,如何主動做好統籌規劃頂層設計、有效調動調整主體積極性成為了擺在面前的迫切任務。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李耀新表示,未來除了繼續在調整淘汰方面加量加壓外,應全面推進多方位聯動,在聯動中推進創新轉型。比如,推動調整與區域成片轉型發展聯動,打造科技創新新載體、創新創業新空間。借鑒硅谷模式,在騰出的成片區域范圍內,按照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路徑,整合科研院所資源,依托企業創新主體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自主創新平臺,促進創新資源集聚發展。再比如,推動調整與生態建設聯動,形成產業與生態相容互促的良好環境。以推動成片區域調整、198區域生態環境整治與減量調整、鄉鎮工業點整治等為抓手,推進嘉定嘉北、閔行浦江、青浦青西、松江松南、崇明長興、金山廊下等郊野公園建設。
簡而言之,以“同步考慮轉型發展與調整淘汰”為基本出發點,加強戰略性主動調整,建立倒逼與引導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將是未來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題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