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不及全國工業利潤平均水平1/3醫藥工業艱難爬坡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一季度醫藥工業生產、銷售保持較快增長,出口形勢繼續看好,但整個醫藥工業效益增長乏力,利潤增幅大幅下滑,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增長6.3%,跌至歷史最低點,企業虧損面達30%。有關專家表示,醫藥行業持續20多年的效益高增長態勢正在發生變化,贏利水平趨降,行業開始步入平穩發展期。
利潤跌至歷史低點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醫藥處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一季度醫藥工業實現總產值1134億元,同比增長20.7%。其中,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生物生化制品、中藥飲片和化學原料藥制造業分別完成工業產值44.4億元、85.4億元、86.8億元、43.1億元和278億元,同比增長34.9%、30.5%、27.8%、24.2%和23.4%,增速均超過20%。化學藥物制劑和中成藥分別完成344億元和252億元,同比增長15.6%和16.9%,增速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醫藥工業產銷率為93.6%,同比降低0.3個百分點,比全國工業平均水平低3.7個百分點。
一季度醫藥工業完成出口交貨值138億元,同比增長29.5%,增幅同比提高9.7個百分點。其中,中成藥完成6.03億元,同比增長82.8%,成為本期醫藥出口的新亮點;化學原料藥完成69.7億元,同比增長24.3%;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完成29億元,同比增長40.5%;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學藥物制劑同比分別增長40.6%、37.8%和10.3%;中藥飲片完成1.7億元,同比下降3%。
一季度利潤增速大幅下滑。醫藥工業實現利潤總額78.9億元,同比僅增長6.3%,增速大幅下滑并跌至歷史低點,不及全國工業利潤平均水平的1/3,在全國十二大工業行業中列倒數第二位。化學藥物制劑、中成藥和生物生化制品等子行業的減利是造成醫藥行業利潤增幅下滑的主要因素。企業虧損面達到29.8%,同比提高10.3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3.8億元,增長30.8%,企業虧損面和虧損額均呈擴大之勢。
一季度,22家國有重點醫藥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42億元,同比增長4.4%;實現工業增加值48.5億元,同比增長2.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0億元,同比增長8%;實現利潤13.5億元,同比下降1.7%。其中,21家企業實現盈利(10家保持增利,11家減利),1家企業出現虧損,虧損總額0.23億元,同比增長9.2倍。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一季度醫藥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9億元,同比增長33.5%,高于上年全年增長水平16.9個百分點。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朱長浩認為,造成這種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某些涉及醫藥衛生發展方面的產業政策不切合行業健康發展的實際情況,導致競爭已經十分激烈的醫藥購銷領域出現過度惡性競爭;另一方面與醫藥市場自身不規范、醫藥企業盈利能力脆弱等因素有關。要想擺脫困境,只有“期待政府盡快成熟,期待醫藥市場盡快成熟,期待醫藥企業盡快成熟”。
困境與趨勢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透過表面現象可以看出,醫藥工業陷入經濟效益滑坡的尷尬困境,是一段時間以來醫藥行業諸多深層次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
成本費用持續高漲,盈利水平趨降。一季度,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1.6%,而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營業費用、財務費用和利息支出則分別增長24.9%、28.4%、20.3%、27.3%和23%。能源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在短期內尚無法得到有效解決,這將是醫藥行業在未來中長期發展中必須面對的挑戰。
GMP改造后運營成本的提高、開工率不足等原因對醫藥企業降低生產成本也形成一定壓力。在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提高的同時,藥品價格持續走低。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成本和價格雙重壓力下,盡管一季度生產、出口保持較快增長,產銷情況也處于較高水平,但行業的整體毛利水平持續下降,效益大幅下滑。
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在市場和政策環境推動下,醫藥行業將面臨重大調整。為解決當前人民群眾就醫難、用藥貴的問題,國家將加大醫療體制的改革力度,加大醫藥購銷環節商業賄賂的打擊力度,取消“一藥多名”等等,各項醫藥相關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將對行業競爭格局和醫藥價值體系產生深遠影響。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構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終端市場的不斷擴大,將會刺激國內醫藥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同時也將改變目前藥品消費過分集中于城市大醫院的市場格局。
取消“一藥多名”,將在研發、生產、營銷等各環節上對企業的經營決策和市場運作產生巨大影響,一批產能利用率低、質量控制水平差的企業將被迫停產,一些具有品牌實力的大型企業將通過產業上下游整合,發揮規模、品牌效應,降低渠道成本,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
政策引導必不可少
雖說我國的醫藥工業得益于改革開放而快速發展,但由于其起點低、基礎薄弱,自身抵御和化解外部風險能力不強。北京百博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威說,希望國家有關部門針對醫藥行業高技術、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積極支持,適時適量的“輸血”有利于醫藥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企業之間應該保持有一定的“隔離帶”,政府負責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企業做到依法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然而,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要求政府在嚴格監管的同時,還應承擔對企業進行扶持和幫助的責任,促進企業提高適應市場、自主創新和盈利的能力。所以,市場經濟考驗的不僅僅是企業,更重要的是考驗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為此,專家們建議:
其一,制定和完善醫藥發展相關配套政策。國家有關部門應根據《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要求,積極制定有利于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加大對醫藥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醫藥創新體系。引導并支持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建設技術交易平臺,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科技人員自主創新,實現新藥研制從仿制為主向創新為主、仿創結合發展,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專業化研發基地。
其二,加強調控,制止低水平重復仿制。日趨激烈的仿制藥惡性競爭對行業的長期發展非常不利,有關部門應研究具體辦法,通過藥品審批制度和定價辦法相結合制定相應的仿制藥調控政策,抑制仿制藥的惡性競爭,減少低水平重復。
其三,加快技術創新,進一步挖潛降耗。在生產成本上升、藥品價格走低、企業盈利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的不利形勢下,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和工藝改造,開發附加值相對較高的深加工產品,進一步挖潛降耗,節約水、電、糧等基礎資源,節約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漲因素,提高經濟效益。
其四,鼓勵企業大力開發農村市場。國家正在加強農村衛生工作,加強農村衛生機構和衛生隊伍的建設,加強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投入,這為啟動農村醫藥市場奠定了基礎。建議有關部門出臺相應辦法,積極引導企業共同參與農村醫藥市場開發,解決農村用藥難的問題,拓展內銷市場。
其五,鼓勵醫藥產品出口,引導和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國際合作,加強醫藥行業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對接,指導醫藥企業境外注冊和相關認證。妥善應對國際間的貿易摩擦,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資管理監督機制,簡化審批程序,主動為企業“走出去”搭建平臺,對重點企業在對外投資信貸、海外投資所得稅、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研究制定藥物制劑出口的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療效確切、國際市場需求量較大的制劑產品出口,提高醫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作者:胡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