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提案:盡快制定裝備制造業振興法
稅負不均造成了中外企業的不公平競爭。因為內資企業盈利年度所得稅率為33%;而外資企業則有“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即頭一兩年的所得稅為零,而第三至第五年的所得稅率為15%。
目前,合資汽車企業占據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大半江山,“兩稅合并”后,此類 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將由15%調整到25%,而內資汽車企業的所稅稅率將由33%降至25%。在 “兩稅合并后,哪個行業競爭格局最有可能發生轉變”的調查中,47%的受訪者選擇了“汽車業”……
“兩稅合并”雖然歷經磨難,總算是進入了立法程序,而能否通過2007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仍然是個未知數。
歷經12年的“難產”之后 兩稅合并還有多少懸念
“兩稅合并”雖然歷經磨難,總算是進入了立法程序,而能否通過2007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仍然是個未知數。
2006年12月24日,旨在對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的“兩稅合并”議案——企業所得稅法草案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首次審議,草案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統一為25%。
按立法程序,草案將提交2007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如果通過,將在2008年1月1日實施。
據了解,自1980年代以來,為吸引外資,中國一直給予外資企業10多種稅收優惠待遇。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名義稅負為15%,實際稅負水平為11%;而內資企業名義稅負是33%,實際稅負為23%,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實際稅負水平更高達30%,兩者相差10多個百分點。
這種對內外資企業稅收上的嚴重不公平,使得國內企業難以提高自身競爭力。內資企業本來就比外資企業“矮半截”,又怎么在更加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競爭呢?
在對30家企業的問卷調查中,63%的企業認為“兩稅合并”早就應該實施了,“這不是偏向內資,而是還內資企業一個公道。”
作為重大裝備生產企業,二重集團目前可以享受到一些優惠政策。新稅法草案又將內資企業所得稅稅率從33%降到了25%。表面看,企業的留利增加了,但實際情況是,企業在所得稅下調之后,企業利用留利進行技術投入時,得到的政府補償的總基數也隨之降低,最終企業所得實惠也就下降了。
“原因就在于二重的研發投入大大超出一般人所能想像的水平。”據陳曉慈介紹,2006年二重實現利潤1.2億元,而當年技術研發和技術改造的投入就達到了4億元。他說,當企業的研發投入等于或高于應繳稅額的時候,稅率越低,企業最終所獲得的利潤就越少。
但是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又必須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和技術攻關。陳曉慈說,像超臨界火電機組和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中的大型鑄鍛件,都離不開高額的研發投入,并且這種投入是大規模、連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