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造船業“斗寒破冰”
從小漁船到萬噸遠洋輪
浙江有眾多的島嶼和70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但很長一段時間,浙江只能修造小漁船。2003年以來,造船業一改以往低迷狀態而成為高盈利行業,大量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異軍突起,開始“掘金”造船業。寧波、舟山、臺州、溫州等地幾乎是遍地開花,并得到了很快發展。在浙江漫長的海岸線上,昔日的荒灘都成了一座座造船基地。記者曾經過寧波甬江入??谀线叺囊恍u,只見10多家造船廠擠在短短幾公里的海岸線上,塔吊高聳,幾十個船臺沿著江堤一字兒排列著,正在建造的萬噸巨輪更是蔚為壯觀。
據浙江省經貿委機械行業辦統計,浙江現有較大規模的民營造船廠200多家,而沿海的市、縣,更是幾乎村村有小船廠。2006年12月,浙江省政府出臺《浙江省船舶工業產業布局規劃》,宣布將興建十大造船基地,總投資超過百億元。最具地理優勢的舟山、溫州、臺州、寧波,開始懷揣“大船夢想”。四市各級經貿委都宣布將造船業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并出臺了造船業發展規劃,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
如象山縣,造船民企異軍突起,完全改變了象山縣產業結構。針織業歷來是象山縣的第一支柱產業,而2007年造船業產值超40億元,2008年就超過針織業,成為當地的第一支柱。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2008上半年浙江造船完工量178.2萬載重噸,居全國第三;而新承接船舶訂單805.9萬載重噸,已躍居全國第二。
風云突變困船臺
然而,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航運市場萎縮,新興的浙江船舶制造業受到巨大沖擊,新船訂單也開始減少,部分船企面臨利潤下滑、“有價無市”,后續訂單不足和企業信心指數下降等狀況。接訂單有風險,不接訂單又沒活干,浙江的不少船廠都處于這種兩難的境地。除了面臨撤單和棄船的風險,資金壓力也讓浙江造船業有腹背受敵之感。
據業內人士指出,今年1月份以來,全國已有船東棄船70多條。船東棄船意味著造的船很可能就沒人要了,資金回收不上來,以后的發展就會陷入困境。在這個行業干了16年的浙江方圓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文林從來沒有見過現在這樣的場面,雖然對下半年的形勢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也沒有料到,危機會來得這么快、這么猛烈。就在半年前,整個臺州還處于造船的熱潮中。金文林和他身邊的許多人就是在這熱潮中淘到了金,那些幸福的日子似乎離他們還很近。
2007年,臺州船業資本在本地生產萬噸輪450條,2008年上半年臺州船舶工業產值增長52.8%,全年突破150億元。然而這些數字的背后也隱藏著一個危險的信號,那就是產能過剩。
浙江經濟部門相關負責人認為,近兩年造船能力迅猛地擴張,而市場不一定能容納這么多的量,就會產能過剩。從2003年開始,造船市場已經持續高位運行5年時間。盡管現在許多船廠的訂單已經接到2010年,但也正是船舶行業“訂單遠期化“的特點,使得風險更具隱蔽性。
如今,沿海原來熱火朝天的大大小小的造船廠、修船廠,已經冷清下來了。不少造船廠面臨困境,有的甚至倒閉、破產。
政府船企合力斗寒
面對困境,浙江各級政府和民企紛紛行動起來,采取措施積極應對。
多家主要船企及時調整經營管理方式,盡快適應市場變化,并密切關注船東的情況,建立預警機制,謹慎接單;提高生產效率,緊扣生產計劃的各個節點,縮短造船周期,確保產品按期交付;科學安排生產,加強對采購成本、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控制,進一步節支增效,確保產品利潤;壓縮規劃性投資把資金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盡快完成在建的工程項目,確保重點項目和關鍵項目順利完成;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研究,跟上國際造船行業的發展變化,展開技術創新的“持久戰“;通過各種融資渠道有效融資,以保證企業資金鏈不受影響。
同時,各家船企也認識到,盡管近幾年中國的造船工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繼韓、日之后的第三造船大國。但是,在大型油輪和集裝箱船型以及一些技術附加值較高船型上,中國還不具備優勢,浙江則更是相對“小、散、低”。投資低水平、制造低技術一直困撓著浙江的船企,金融風暴又雪上加霜。但一位民企老板說得好:“危機既是危局,也是機遇。熬過危局,就見機遇。”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原浙江造船廠)是浙江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前不久,該公司控股集團中國春和集團與法國波邦集團共同組建的以承建中小型船舶為主的太平洋造船集團與法國船東簽訂了40艘海洋石油供應船、總價值超過50億元人民幣的建造合同。“這種方法有一個好處,船東既是股東又是船東,他們會時刻關注著企業的命運。船東為了應對美元貶值,已將造船合同價的預付款打入公司銀行賬戶,因此不用擔心船東撤單、棄單,這也是我們規避金融風險的一個‘秘訣’。”該集團工作人員這樣說。
過去,臺州市的造船業沿襲著個體戶性質的“散戶造船”模式——一位頭腦活絡的能人,在接到訂單后,迅速籌集成百上千萬的資金,并租下正規造船廠的船臺,甚至在灘涂上搭建一個簡單的船臺,然后迅速組建自己的施工隊,在這過程中,不需要任何公司,管理團隊也非常簡單,等造船任務結束后,一切又恢復原狀。
“這種模式正在改變。”當地政府部門人士表示,“隨著‘牛市’的結束和原材料、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各個企業正在想辦法面對,整合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