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具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工具行業現狀:進入新世紀進步很大,但離發展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現代高效刀具在國內習慣稱為數控刀具,它是現代數字化制造技術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在現代高效刀具中,高效硬質合金刀具是主力產品。
在發達國家,硬質合金刀具已占全部刀具銷售的70%以上。而直到上世紀末,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還頗為緩慢。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隨我國制造業加速現代化的步伐,我國數字化制造技術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上世紀末,我國金切機床年產量已達19萬臺,但其中數控機床僅1.4萬臺;當時,以新型硬質合金刀具為代表的現代高效刀具,亦不足全部刀具銷售的15%。而2007年,我國數控機床產量已達到12.32萬臺,產值數控化率達到43.7%。與此相匹配的高效硬質合金刀具的比重,亦上升到占刀具銷售的40.3%。由此可見,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數控機床和高效刀具,取得了快速、同步的發展。
目前,國產化的現代高效刀具,已經批量進入了汽車行業,模具行業、航空航天、發電裝備、通用機械等各個領域。部分產品的性能,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有效打破了進口刀具在一些領域的壟斷地位,為我國高效刀具市場的規范競爭作出了貢獻。
更須指出的是:我國工具行業近十年的發展,和改革開放前期二十年間以數量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相比,出現了十分積極的變化。在市場推動下,一大批工具企業開始關注我國現代制造業發展對高效刀具的迫切需求,花大力氣調整產品結構,推動產業升級。這使得國產高效硬質合金刀具的發展得以打破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獲得高速發展。連續幾年,其增長率都超過30%,遠高于傳統高速鋼刀具的增長速度。
當然,我國工具行業近年來取得的進展,和制造業的發展需要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廣大工具企業必須認清發展趨勢,堅定不移地加速現代高效刀具的發展進程。
中國工具行業的發展落后于現代制造業的需要,主要表現在哪里?
曾有人用“國產機床配洋刀”的說法描述我國工具行業落后于制造業的發展需要。我們認為,這種說法不準確。就當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國產刀具滿足國產機床的配套需要,總體上是不成問題的。那么,我們是不是由此得出結論,國產刀具就不落后了呢?當然不是。
我認為,我國工具行業的發展水平尚不能滿足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需要。這主要表現在:制造業發展中不斷提出的加工難題,對品質和效率的不斷追求,我們往往不能及時拿出解決辦法。也就是說,制造業提出的新的、高端的需求,基本上還要依靠國外技術來解決。
說到國外先進加工技術,我們不僅要看到放在前臺的幾把高效刀具,更要看到在這些刀具后面,有現代加工技術的強大支撐。因此,我們的關鍵差距,不僅僅表現在高效刀具的制造能力方面,更表現在缺乏解決現代加工技術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
說到這里,問題已經很清楚了:為國產機床配上國產刀具,顯然不是一個我們要追求的發展目標。我個人以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盤國產化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也不能將其作為衡量一個行業發展水平的標志。
實際上,在發達國家,本國機床配“洋”刀,是正常現象—經濟全球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充分競爭中推動發展。關鍵還是看你是否具備了和國際強手抗衡的能力。
從更廣泛的視角看,伴隨制造業競爭的日益劇烈,發達國家競相發展現代高效刀具,目的是提高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所以,工具行業的實力,主要體現在為制造業解決問題、滿足其發展和競爭需要的能力。這是關鍵所在。
前面講到了最近十年的成績和進步,是實實在在的,應該肯定的。
但是,過分高估我們的水平,對今后的發展也是有害的。當前,有些業內人士樂觀地認為,近十年來我國發展了一大批數控機床和現代高效刀具,很多產品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解決了用戶的問題。
由此應該認為,我國的機床工具產品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基本上滿足現代制造業發展需要。我想指出,這種過分樂觀的估計,既不符合實際,也不利于今后的發展。
這是因為,第一,我國近年發展的數控機床和現代高效刀具,基本上處于仿制階段。充其量是仿創結合。雖然做出了一批高端產品,但其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這是不能和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級階段混為一談的。
第二,我們近年來在高端產品發展方面,采用以仿為主、替代進口方針,雖有利于加快發展速度,滿足制造業的需求,但與此同時,這種發展方式付出的代價是技術上基本依賴發達國家,失去了發展的主導權,永遠跟在人家后面走。
例如,現代高效刀具的基礎制造技術主要有三大塊:高水平的現代刀具材料;高水平的現代涂層技術和裝備;高水平的刀具專用數字化制造技術的裝備。可以說,這三大塊的高端技術,包括原材料、技術、工藝和裝備,我們還主要依靠引進,一旦離開了這些“洋拐棍”,高端產品是制造不出來的。
上面提到的,還僅僅涉及有關制造技術的軟、硬件方面,實際上在服務技術方面,我們同樣存在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見,我們在回顧機床工具行業最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歷程時,不要盲目高估我們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要繼續兢兢業業,埋頭苦干,在發展中不斷夯實基礎,增強自主開發的能力,才能為現代制造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我擔心的是,我國現代高效刀具發展速度不算低,但基礎不扎實,缺乏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是最大的隱患。
所以我認為,要保持我國現代高效刀具可持續發展,必須從現在起,堅定不移地走上自主創新之路,特別要抓好科技創新。哪怕是一小步,走出去也是有決定意義的。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建立自主發展的技術基礎。滿足于模仿是沒有出路的。
目前我們行業內各企業,雖然建立了各種名目的研究開發中心、工程中心等等,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很少看到能對現代高效刀具的基礎技術方面有所研究和發展。少數大企業的研發中心,做一點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已經很不錯了。
當前,有一種令人擔憂的傾向是:熱衷于抓項目、抓產品,只圖見效快,顯得急功近利,對于抓基礎則很少有興趣。
但是如若基礎不牢,發展后勁又從何而來。
說到這里,就要觸及我們行業當前發展中的一個深層次問題:為什么我們的一些企業,在發展現代高效刀具方面的表現和發達國家的同行很不一樣——缺乏面對挑戰勇于進取的動力。原因究竟在哪里?
歷史實踐證明,我們行業已經取得的進步和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結果,是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的成果。但是,今天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新的挑戰,又深深感到,顯然我們的市場化改革還很不徹底,各級行政部門仍然對企業保留過多的干預和保護,使得企業的行為扭曲了。沒有表現出其市場主體應有的作為。
所以我們認為,要保持我國現代高效刀具的可持續發展勢頭,首先要解決的是企業自身的發展動力問題。出路就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完善我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使廣大企業更加自覺地走上市場需求引導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中國廣大的工具企業,要從大國崛起的高度來規劃自身的發展道路
有人問:在全球制造業中,現代數字化制造技術和高效刀具已經成為發展主流的情況下,為什么在我國,傳統標準刀具還在大批量生產和供應?對此現象,要從兩方面來看待。
首先,應該認識到這就是我們當前的國情—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還很不平衡。一方面,以轎車工業為代表的現代制造業快速發展,其裝備水平和制造技術已達到或接近當代先進水平,對現代高效刀具出現了迫切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在我國仍然是一個龐大的板塊。它們仍然采用傳統裝備,依靠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生產初級機電產品。它們就是傳統機床工具產品的用戶群。近年來,這個板塊的需求,并無明顯下降跡象。這就是我們面對的現實。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低水平重復的現象在我國制造業大量存在,對長遠發展十分不利。今年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我國一些低擋產品的出口企業首先受到沖擊,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努力來改變這種現狀。
應當看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發展模式和價值取向,和全球經濟有密切的依存關系。在這個大背景下,企業的發展必須顧及到全國以至全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大趨勢。所以,每個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把維護全局利益當作一分應盡的社會責任。同時也只有這樣,才能維護企業自身的長遠利益。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終究會影響到自身的生存發展。
當前,我國正在進入后工業化的發展時期,這是發達國家已經經歷過的一個發展階段。但是,當今的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資源、能源、環境的嚴重制約,促使我們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是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貫徹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按照這個要求,來衡量工具行業的發展現狀,可以看到還有很大差距。
這里,只要舉出一組數字就足以說明問題:我國消費了全球工具材料的40%,但我國的刀具銷售收入,卻只占全球的15%。低水平重復,實質上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由此可見,貫徹《科學發展觀》,走出低水平重復的老路,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升級,已刻不容緩。
應該看到,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方針,既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正在崛起的、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廣大工具企業必須從這個高度來看待問題。結合自身特點,堅定不移地走上轉變發展方式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