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廠商鏖戰中央空調市場
“作為發明世界上第一套空調系統的公司,開利多年來一直占據國內中央空調市場老大的地位,但為什么你們的品牌名聲卻不如你們的業績那么響亮?”面對記者的發問,開利方面籠統回答:“這些年我們很低調”。
但開利“低調”的姿態正在發生微妙變化。今年是開利進入中國20周年,20周年的慶典開利做得場面很大,請來全國諸多暖通業專家參觀工廠進行面對面溝通,還特地在黃浦江岸邊開利的巨幅廣告牌下燃放焰火,喜悅之情、希望引起他人關注的心情顯而易見。
開利的微妙變化沒能逃過業內人士的眼睛,他們一針見血:“近期美的、海爾、格力頻頻發力中央空調產品,國內空調企業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興奮點。面對國內企業的新一輪‘沖動’,一直在中央空調市場穩坐‘釣魚臺’的洋品牌顯然不能視而不見,所以高調顯身,以期避免近年來在普通家用市場上遭遇的尷尬。”
“2006年,開利將與東芝推出東芝品牌的家用中央空調。”開利中國區總裁戴培杰在20周年慶典上透露的這一信息多少驗證了上述業內人士的推斷。如果說在大型中央空調領域國內企業一時半會還不能對開利這類國外大公司有所撼動的話,在家用中央空調方面,國內企業似乎已有所“上路”,在這個市場區間,“土”“洋”相遇,懸殊不是那么明顯。開利等國外公司因此而有些許“心虛”?“中國空調市場雖有價格戰的陰影,但政府為了提高效率,會對冷觸媒替代品提出更高要求。”戴培杰認為價格戰未必能延伸到技術含量更高的中央空調市場。
數據統計顯示,2005年中國商用空調市場規模約14億美元,2010年20億美元。美國每年的人均空調消費額分別為39美元,日本為50美元,而中國為5美元。因此戴培杰所言“中國是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空調冷凍市場之一。是開利發展的絕佳地點。”絕非妄言。基于此判斷,開利近年一直在“暗渡陳倉”:2004年5月將中國區總部從香港遷至上海;當年10月,開利投資1500萬美元,在其在華最大合資企業一冷開利成立全球壓縮機中心,使其在華的大型商用壓縮機年產量提高15倍;今年4月,開利全球研發中心在上海奠基,該中心將于2008年投入使用;未來5年,開利在華研發投入為5000萬美元。“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只要有1/3農村人口進城,城市人口將增加多少?多少城市需要增加暖通設備?”開利被這樣的推斷激勵得亢奮不已。
開利看到的,國內空調企業當然也看到了。大凡在傳統家用空調領域有點作為的國內企業,近幾年爭相涉足中央空調,國內生產家用中央空調的廠家已達到近60家。空調行業龍頭企業更是傾心傾力,海爾集團商用空調產品本部此前宣布,近期斥資3000萬元,聯合經銷商為中央空調進行市場造勢。該部市場部部長付松輝透露,海爾中央空調的銷售比例已從40%上升到56%,預計今年商用空調的銷售收入可達21億元。為了在中央空調市場塑造良好形象,海爾閉口不談價格,而是向業界承諾:凡是因為中央空調設備質量問題給用戶造成的損失全部由海爾承擔。中央空調行業設備問題、安裝問題的投訴占了整個行業的投訴之首,海爾試圖以“全程質量保險”打造自己高品質形象。
“我們將力爭做全球空調品牌第四名”,海爾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跨越三菱、LG,直追開利、特靈、大金,目前全球暖通空調市場總份額430億美元,該5大品牌占據了40%的份額。
開利目前正與中國建設部合作設立中國智能與綠色建筑委員會,“希望以此來分享開利在該領域的經驗并幫助中國市場定義綠色建筑的標準。”不能否定開利此舉的公益性,但也不能忽視參與標準制定對企業的意義。開利一直在強調技術,但隨著中國企業的介入,“市場”會成為中央空調領域“技術”之外的另一個話題。中國企業深諳市場之道,特別在中國這個他們萬分熟悉的本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