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工程塑料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隨著我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塑料的應用領域日趨廣泛,消費量不斷增加。工程塑料因其優異的機械性能、電性能、耐化學性、耐熱性、耐磨性、尺寸穩定性、耐候性,以及比金屬材料輕、成型時能耗小等特點,成為當今世界塑料工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2006年,其產能和消費量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我國現階段工程塑料市場消費構成見表1。
“十一五”期間,政府將致力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的建設,通過實施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突破制約我國長期發展的資源能源短缺問題,使經濟建設走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我國在“九五”、“十五”期間都將“工程塑料生產技術及裝備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作為國家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十一五”期間,國家仍將“復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及低成本化、新型塑料合金生產”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鼓勵類項目。
一、行業發展出現新動向汽車、電子電氣是工程塑料的重要應用領域
2005年,工程塑料在這兩個市場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整個行業的市場競爭變得更加白熱化和國際化,部分加工企業的盈利能力亟待加強。
1.汽車對材料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節能與環保成為汽車工業發展的兩大主題,輕量化、舒適化、節能化是汽車發展的最新趨勢。國家發改委已制定相關政策加速汽車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在原材料不斷漲價的壓力下,許多整車廠為了降低成本已放開了指定材料的限制。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的加工水平正在迅速提高,新的加工設備、加工工藝被大量地采用,工程塑料的應用水平和消費量不斷提升。今后工程塑料行業將不再單純迎合汽車工業的發展,更要作為參與者在汽車工業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電子電氣要求材料加快本土化進程電子電氣消費量占工程塑料總消費量的29%以上。隨著我國電器產品出口量逐年增加,工程塑料的消費量呈急速上升趨勢,盡管國內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還很低,但這并不影響制造業對工程塑料的巨大需求。迫于成本壓力,市場對材料本土化的要求越來越明顯,為工程塑料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3.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和國際化近來,由于看好我國巨大的市場需求,跨國公司紛紛以強化市場地位、優化資源配置為目的,加強在我國進行本土化開發,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國內工程塑料行業將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化競爭。面對這種局面,國內生產廠應整合資源,不斷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加強服務意識與市場開發力度,增加研發力量的投入,避免因低水平的重復投入與低價無序競爭而造成有限資源的極大浪費。
2005年國內工程塑料市場需求火爆,但企業利潤微薄。能源和原材料漲價幅度大大超過了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影響了加工工業的盈利能力。加之部分下游行業回款形勢不好,使企業生產成品資金占用增長幅度過大。2005年我國工程塑料消耗量同比增長11.9%,低于前幾年的增長幅度,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漲價。許多加工企業被迫減少了低利潤的定單,同時也使用了部分再生料。
4.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成為熱門話題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逐漸得到重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降低成本,這塊市場不容忽視(幾乎占到了工程塑料總消費量的1/5),但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亟待規范,否則會造成工程塑料的非正規使用,并對下游產品的內在質量產生嚴重影響;二是落實循環經濟理念,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能源與資源。目前,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已經成為整個行業必須重視的問題。
二、“十一五”期間加快步伐
受國家宏觀調控和石油價格的影響,2006年我國塑料工業的發展速度將有所減緩,消費增長率會下降8%~10%,但生產能力還將維持兩位數的增長。工程塑料市場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增長率仍將高于2005年,預計增幅為15%~18%(2006~2010年我國工程塑料市場需求量預測見表2)。電子電氣行業仍將是主要應用領域;汽車、建筑、高檔包裝材料、體育健身器材和醫療器械行業應用將大幅增長;玩具行業由于PVC使用受到限制,有可能轉為使用工程塑料,將成為新興領域。
1.通用工程塑料
(1)尼龍(PA)2006年我國工程塑料領域的PA消費量預計為26萬t,其中PA6占65%、PA66占27%、長碳鏈PA和耐高溫PA占8%。神馬公司的5萬t/aPA66裝置已順利開車,并計劃擴產到10萬t/a。目前上海杰事杰、溫州俊爾及山東兗州礦務局正在開發新型耐高溫PA和長碳鏈PA,以替代進口。預計今后幾年隨著汽車工業的飛速成展和零部件國產化進程加快,用于汽車和體育健身器材的PA會有大幅度的增長,年增長率可達15%~20%。
(2)聚碳酸酯(PC)PC是工程塑料中消費增長率最高的,連續8年增長率超過了40%。隨著光盤、建材和包裝市場的快速發展,預計2006年PC消費量在82萬t左右。國內已開發分子量可控的全酯交換法生產工藝,在碳酸二苯酯的合成方面有了突破,綜合經濟指標優于目前所有工藝,并取得了專利。2006年拜耳在上海的PC工廠將開工生產,再加上帝人在嘉興的工廠,國內PC生產能力將達到15萬t/a。此外,旭化成在大連和三菱在上海的PC項目正在實施中,藍星公司的建廠計劃也在逐步落實。
(3)聚甲醛(POM)POM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尺寸穩定性,耐疲勞性尤其突出,可替代有色金屬。預計2006年POM的消費量超過22萬t,消費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子電氣和日用消費品方面,其中電子電氣約占45%、日用消費品占20%、汽車工業占15%、機械占8%、其它占12%。目前國內產能大約5萬t/a,杜邦、寶理在我國的工廠都計劃將產能提高到6萬t/a,云天化計劃分幾步將產能擴至9萬t/a,新疆聯合化工、藍星公司也都有在近幾年建設POM生產裝置的計劃。
(4)熱塑性聚酯(PBT、PET、PEN等)熱塑性聚酯是由飽和二元酸和二元醇經縮聚反應制得的線性半結晶聚合物。今后幾年,隨著汽車電器國產化程度的提高,PBT在汽車上的應用會有較大幅度增長,預計PBT的消費增長率會超過15%。藍星集團和臺灣長春公司都有建設5萬t/aPBT樹脂生產裝置的計劃,加上現有裝置,預計2010年產能可達20萬t/a左右,屆時國內PBT樹脂供求將基本平衡。
(5)改性聚苯醚(MPPO)MPPO是一種綜合性能優良的熱塑性工程塑料,玻璃化溫度高、尺寸穩定性好,電性能和耐水性尤其突出。其本身為自熄性材料,與高抗沖聚苯乙烯共混時不需要添加鹵素阻燃劑,加入含磷阻燃劑即可達到UL-94V0級。目前國內市場年需求量4.6萬t,主要依靠進口。藍星公司旗下聚合能力1萬t/a、摻混能力1.8萬t/a的MPPO工廠將于2006年在山西芮城建成。
2.特種工程塑料
近年來國內特種工程塑料需求量增長速度很快,在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電子通訊、汽車、機械、醫療器械、石油化工等行業都有重要用途。
(1)聚苯硫醚(PPS)目前國內市場年需求量為6000t,產量不足1000t,主要生產廠家有德陽科技、四川鴻鶴、成都樂天、內蒙億利集團等。2005年5月,四川德陽科技加壓法合成5000t/aPPS樹脂裝置已奠基,鴻鶴、樂天也有新建生產裝置的計劃。
(2)聚酰亞胺(PI)2004年國內產能已達到1700t/a,主要用于薄膜、覆銅箔和模塑料。主要生產廠家有上海樹脂所、航天絕緣材料廠、亞寶絕緣材料廠、西北化工院、川大實驗廠、長春應化所、吉林高科等。絕緣膜基本使用國產材料制作,但一些高檔膜材料、注塑料、涂料、纖維等依然依賴進口。PI制保鮮膜是一種新開發的用途,市場前景可觀。
(3)聚醚醚酮(PEEK)目前國內消費量還不大,每年僅20~30t。吉林大學已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EEK和聚醚醚酮酮(PEEKK)樹脂合成工藝,原料設備全部國產,2001年被列為國家產業化示范工程,建成了500t/a生產裝置。現在吉大正與德固賽公司進行合作開發,共同拓展國內外市場,最近又相繼開發了PEEKK、聚芳醚酮(PPES、PPEK)、雜萘聯苯型聚醚砜酮(PPESK)等產品。大連理工大學以苯酚、苯酐為原料研制成了新型PPES和PPEK,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PPESK共聚樹脂,準備建立工業化生產裝置。
(4)聚砜(PSF)國內生產能力1500t/a,產量在1000t左右。上海塑料公司有計劃籌建PSF生產基地,擴大PSF產量,開發在汽車、航空航天方面的新用途。
(5)ABS樹脂“十一五”期間,吉化公司、大慶石化、中化國際、盤錦乙烯,高橋石化等均有擴產計劃;
LG甬興、鎮江奇美、鎮江國亨等外資、臺資企業也有擴建計劃,總計增加生產能力225萬t/a。國內已攻克了連續本體法聚合工藝,使合成工藝技術有較大提高,品種也有所增加。預計2010年ABS樹脂國內市場需求量可能達到400萬t以上,自給率將從目前的30%提高到70%左右。
三、抓住機遇科學發展
目前,國內樹脂合成能力正在增強,塑料改性、助劑、塑機模具、加工應用等完整的產業鏈及相應的基礎已經完備。但技術裝備水平仍相對較低,且缺乏自主核心技術,產品結構不夠合理,專用料比例低,中低檔產品偏多。
此外,經營處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不高,產業集中度低,區域發展不平衡,也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期間,我國工程塑料行業發展要強調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企業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意味著要從過度依賴資金、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投入,以量擴張式增長,轉向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技術進步,提高效率獲取經濟增長。企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形成有利于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運行機制。要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加強引進先進設備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工作,提高塑料機械及成套設備的整體水平。加強應用研究,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開拓新的應用領域,努力提高塑料對金屬的使用比例,加快“以塑代鋼”、“以塑代木”的步伐,從而節省資源與能源。并且,要重視塑料生產、使用過程中的三廢污染問題,利用新技術搞好環保治理;加強對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做到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此外,還要加強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擴大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