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站設備行業市場前景將因產品的不同出現分化
繼2004年的紅火表現后,2005年上半年電站設備行業依然風光,各子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幅度在30%~70%之間,利潤總額增長幅度均超過100%。但這種爆發式的增長將隨著電力供需的逐步平衡而變得難以持續,電站設備行業的市場前景將因產品的不同出現分化。
裝機回落寒風襲來
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的預測,我國將在2006年底實現電力供需平衡。電力供需平衡后,我國每年的裝機容量將會逐步回落,其中新增的火電裝機容量2007年以后將下降到2200萬千瓦左右,降幅達到50%以上。火電設備生產行業市場容量的迅速萎縮,使得行業內的競爭將會加劇,相關企業盈利能力將會下滑。筆者得到的最新信息顯示,裝機容量回落的趨勢已經顯現。發電設備的龍頭企業東方鍋爐2004年新接訂單總額為200億元,而2005年截至8月底東方鍋爐新接訂單總額僅為50億元,全年目標也只有70億元,訂單下降現象十分嚴重,企業已經感受到陣陣涼意。
這種趨勢對于生產小火電機組的相關廠商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小火電機組煤耗高、排污量大,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因此國家以后將會逐步限制該類機組的投產,設備提供商的市場空間將會受到進一步的擠壓。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近期發布聯合公告,宣布停止建設32家違規電站項目,給相關設備生產企業敲響了警鐘。
擁有看家本領才能抵抗市場波動
截至2004年年底,我國水電裝機容量為1.08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4.57%;核電裝機容量為701.4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1.59%。根據國家綠色能源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增加水電和核電的建設規模,2010年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6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4%左右;核電裝機容量1250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左右。有關資料顯示,預計我國平均每年在水電和核電上的投資額將分別達到350億元和200億元左右。雖然該投資規模與火電相比還是偏低,但由于生產水電和核電設備的企業較為集中,而且隨著國產化率的逐步提高,相關設備的生產廠商可以從中獲益較大。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還將進一步加大水電和核電投資規模,“十二五”期末我國水電和核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2.3億千瓦和3600萬千瓦,分別占到總裝機容量的25%和4%,期間年均投資額將分別達到750億元和350億元,生產水電和核電設備的企業將受益頗淺。
近期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電站和三峽地下電站共計32臺超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即將開始招標,參與競標的將有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東方電機有限責任公司、上海福伊特西門子水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天津阿爾斯通水電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加拿大GE能源發電集團等境內外5家企業。根據計劃,三峽地下電站將安裝6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溪洛渡電站將安裝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18臺;金沙江最末一級的向家壩水電站將安裝7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8臺。
1996年三峽左岸電站14臺機組招標,主要形式是外商總包、中方分包。2004年三峽右岸電站12臺機組,中方拿到其中8臺的制造任務,其中東方電機和哈電機各獲得4臺。從中可以看到,近年來我國水電設備的國產化率在逐步提高。筆者預計,此次32臺超大型水電機組招標,東方電機可能拿到40%的市場份額,即12臺機組,價值約44億元左右。
未來我國核電建設將通過國際招標選擇合作伙伴,全面掌握第三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工程設計和設備制造技術。目前國內生產核電設備的東方鍋爐、東方電機、上海電氣等企業將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比如東方電機已經于2005年上半年在核電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分別簽訂嶺澳二期核電項目常規島、核島主設備供貨合同,同時分包了核島部分核冷卻劑泵部分設備,標志著東方電機已經全面進入核電制造領域。
國家有關部門日前下發了浙江三門和廣東陽江兩大核電站項目的常規島發電機組招標書,參與競標的將有海內外9家企業。國外企業包括東芝、三菱、日立、GE、阿爾斯通、西門子,國內則是上海電氣、哈電集團和東方電氣集團。保守估計,兩大核電站的總投資將為60億美元。
我國具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目前我國對于新能源發電的規劃是:以風能發電為重點,重點發展單機600千瓦及以上容量風力發電機組;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地熱能發電和海洋能發電要繼續搞好試點。計劃到“十二五”期末,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3%左右。因此,新能源發電機組的制造企業將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2006年以后我國電源建設的速度將會放緩,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電力供需平衡以后,我國電源建設的重點將放在結構的優化上,因此我國下一步電源建設的重點將會放在大容量、高參數的火電機組和水電、核電、天然氣發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興環保電力項目上。所以,前幾年那種所有電源設備制造企業業績普遍高速增長的局面將不會持續,只有那些涉足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電站設備生產廠商能夠熨平波動周期,未來成長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