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機械企業的發展方向分析
我們紡織機械工業和國際上紡織機械生產大國相比,仍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日本的工業生產走過從大批量到提高 質量、節約能源到提高技術的"四步曲",值得借鑒。1985年日元與美元的比價位240:1,當年出口42萬億日元,到2003年比價位11 0:1的時候, 當年出口54萬億日元。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新型工業化道路,節約型社會,都需要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得到體現。再看,德國的紡織機械年產39億歐元,出口境外的占94%;意大利紡織機械年產35億歐元,出口境外的占71%。韓國出口到亞洲的就占其產值的75%。而我國紡織機械出口境外的僅占全部的15%,同年進口的紡織機械則為當年出口額的8.5倍。這就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我國的紡織機械仍然處于"內向型",二是紡織機械依然有比較廣闊的市場。但是,如何進入市場、占領市場則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要向"強"字方面去努力。從行業的品種、產量分析,我國已經形成了品種比較齊全且有一定數量的紡織機械生產大國。但從實質上講,在高質量、先進技術上和經濟效益上還算不上生產強國。要在現有基礎上,不論行業、企業,不論是整臺主機生產或零部件生產;都應當向"強"的方向去努力。
要在"好"字上下功夫。好,主要指的是質量,是品牌,是名牌。它的含義很廣,貫穿于紡織機械產品技術、過程技術和組織技術的全過程,貫穿于紡織機械的零件、部件加工的各個工序,貫穿于紡織機械的產品總裝、調試直到用戶現場的安裝調試和售后服務工作的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要真正把紡織機械產品做"好"。
要在"化"字上做文章。信息化在產品中體現為機電一體化,在管理中體現現代化。信息化已經由淺入深地變成現實。通過實現"化",體現產品技術水平和企業管理水平。
要在"人"字方面動腦筋。不論實現"強"、"好"、"化",都需要通過人去實施、去實現,沒有人才是不行的。人才是興國之本、富民之基、發展之源,是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探索者、實踐者。小康大業,人才為本,紡織機械產業的發展也得靠人。要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使他們創業有機會,工作有平臺,發展有空間。全行業和企業都感到人才缺乏,可否組織實施產學研相結合,使科研開發、院校教育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使科研教學有的放矢,使科研教學項目通過生產變成生產力。還可以廣開人才資源,包括國內、國外的人才資源,利用國內的人才資源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