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業將迎來發展時機
對國產風力發電設備制造企業來說,這或許應該是一個好消息。
日前,國家發改委1204號文件對風電建設管理提出具體要求。該通知明確指出,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進口設備海關要照章納稅。
消息傳出,便有媒體稱,國產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業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時機。
但事情并不是想當然的那么簡單。
先行者的尷尬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風科技”)市場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去年公司產品占全國新增市場份額的20%,不過前年是25%。” 對于這5%的下降,他解釋說,“競爭更加激烈了”。同時,該人士反復強調,金風的總產值是不斷增長的。
金風科技是國內首家具有批量生產風力發電機能力的制造企業,去年占到國內產品新增份額的82%,目前在國內諸企業中仍處于絕對領先的位置。
記者多次問及設備國產化率硬指標的規定對國內風力發電設備生產商是否稱得上利好,但上述人士并未給予評價。
這一規定對國內的風力發電設備零配件企業的利好同樣不明顯。
中航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綜合部一位李姓女士說:“發改委這個文件對公司應該是有一定幫助的。” 該公司主營業務為制造風力發電機組風輪葉片。李女士認為,面對設備國產化率70%的要求,國外風電企業可能更多地在中國本地采購零配件 ,這對該企業無疑是不錯的機會。
不過,她透露,目前該公司只在給國內整機制造企業如金風做配套。事實上,目前的技術水平還達不到給兆瓦級以上的風力發電機組配套的能力。“相關產品還在研制中”,她說。
而與此同時,風力發電設備領域世界第一的丹麥Vestas集團經過對幾個候選地的考察之后,正式在天津泰達開發區設立風機葉片生產廠。據悉,該工廠投資額約3000萬美元,生產長度為39米的V80型2MW風機葉片。
業內人士認為,強制規定設備國產化率,意在通過推進設備國產化來進一步降低風力發電的成本,以力推風電產業化進程。而一個最大的結果,正是刺激跨國公司更多地來華設廠、轉移技術。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提供的最新統計,2004年中國大陸累計總裝機市場份額中,國內企業只占18%,進口企業竟然占到了82%,大部分為丹麥、德國、西班牙等歐洲企業。
據了解,由于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風力發電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國外風電企業實現本地化生產,有望大幅降低成本;而國內企業最大的優勢還是低價,自己的核心技術很少。“將來面對的競爭肯定很殘酷,所以現在的‘金風人’都背著很大壓力,危機感很強”,金風科技內部員工如是說。
事實上,外資采取來華設廠、轉移技術等方式深入中國市場,更是出于市場急劇膨脹的誘惑。
風力發電從去年起突然分外炙手可熱,風電市場實際的裝機容量也走出了一路拉升的行情。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大陸地區新增風電機組裝機容量19.7萬kW,與2003年當年新增裝機9.8萬kW相比,翻了一番。由此,至去年年底,裝機容量達到76.4萬kW。比前年同期的56.7萬kW增長了34.7%。
而有關今年能達到的裝機容量的預測,“到2005年底,這個數字將超過100萬kW,國家發改委定的目標也是超過100萬kW”,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長期產業規劃,中國的風電裝機目標為2005年完成100萬kW,2010年400萬kW,2015年1000萬kW,2020年2000萬kW,屆時風電裝機占全國電力裝機的2%。
這意味著,在未來的五年間,風電裝機將以平均每年新增60萬kW的更快速度增長。
國內風電發展直接受益于國家的鼓勵政策。之前,由于國家在風力發電的電價、并網等諸多問題上的政策不明朗 ,風電產品較火電、水電等銷售價格偏貴、銷路狹窄,造成國內電力商在風電開發上行動緩慢,遲遲未能產業化。
今年2月《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其中的種種優惠政策將意圖投資風電領域的人們的各種擔憂一掃而光。分析人士表示,在該法的條文中,投資人士寄予厚望的有關風力發電強制上網、全額收購、分類定價等等原則都得到了采納。諸多優惠政策表明國家對開發新能源的決心和毅力,這將為風電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盡管該法離施行(2006年1月1日)尚有一段時日,其作為推進風電產業化的強大的政策推手,力量已經顯現。
該法頒布后,發改委于今年3月連續審批出三項地方性的風力發電項目:江蘇鹽城東臺風電場20萬kW、山東青島即墨風電場15萬kW、甘肅酒泉安西風電場10萬kW, 3個風電場總計發電量達到了45萬kW,比去年發改委所批的項目發電量增長了50%。
種種跡象表明, 從現在開始,風電市場即將上演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行情。而設備市場的火爆亦呼之欲出。
淘金者眾
極速放大的商機等待著更多的來自設備制造業的“淘金者”。
“其實,全國各地想搞風力發電設備的企業多如牛毛”,某風力發電設備企業內部人士說。
面對利益的誘惑,不少電力設備制造企業一直觀望許久,眼下,受到政策上的實質性利好驅動,他們不約而同地異?;钴S和忙碌。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有不下20家設備制造商紛紛拋出進軍風力發電設備領域的戰略。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相近的技術力量以及具有共性的市場基礎和經驗等優勢,這些企業紛紛與意圖更深入中國市場的國外生產企業攜手,直接引進更先進技術,大筆投入資金開展風電設備項目。雖然目前還未有正式投產爭得份額,但其所造的后來居上氣勢之大讓人不可小覷。
去年10月,在中國湖南投資貿易洽談會上湘潭電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德國萊茨鼓風機有限公司簽訂了合資生產風力發電設備的協議。
去年11月,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廠與德國RePower公司在北京隆重舉行1.5MW風電機組技術許可協議簽字儀式。
去年12月,投資一向以穩健著稱的特變電工也宣布進軍風能產業,出資2500萬元設立合資公司特變電工沈陽工大風能有限公司;哈動力也有意在今年生產1.2MW的整套風電設備。
今年 6月6日,西班牙納瓦拉能源水電集團公司(EHN)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宣布合作,將投資2460萬歐元(3020萬美元)在江蘇南通建設一座年產量400臺的風力發電機生產廠,并稱,短期內年生產量將增加到600臺。
此次簽約, EHN公司將向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提供1.5MW風力發電機生產技術。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主管民品工作的韓樹旺副院長介紹,從中國的風電市場來看,到2010年中國的裝機容量大概有500萬kW,那時該院將爭取拿到國內20%甚至40%的市場,即在5年內拿到100個億的市場份額。
最近的消息還有,上海電氣電站集團重組了原有的上海申新風力發電設備有限公司,并計劃同歐洲的先進電氣企業共同合作,爭取建成國內最大的生產能力和最先進的風力發電設備基地,據稱,合作方可能是西門子。
新來者,無不野心勃勃。先到者,亦無不希望在不斷膨脹的市場繼續鞏固其市場份額。
金風科技網站上公布的公司戰略中寫到:2003年—2007年,銷售收入保持35%以上的增長率,國內風力發電機的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
來自生產企業內部人士的,還有這樣的聲音,5 年之后,中國的風電生產廠家重新洗牌可能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