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產權市場穩中求變
上海聯交所2006年的目標是:異地交易量超50%、非國有經濟主體交易金額超50%、項目競價率超50%
《上海國資》記者 施征
上海產權市場既集聚賣家又集聚買家,聯交所從每周媒體公告、信息網站、與外地交
易所聯手推介等各種途徑為掛牌項目“廣而告之”,用市場之手發現項目潛在的價值,并且建立了一個遍及全球的產權投資網絡,與全球500多家產權交易機構、投資機構、中介機構都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在豐富市場化手段的同時,聯交所緊緊圍繞規范產權交易行為,積極構筑公開透明的制約機制和運行機制,注重對重要環節的程序、流程的設計和安排,交易全部電子化,通過嚴格的監控系統來規范交易的健康運行。
承接上一年良好的發展態勢,2006年,將是上海聯交所穩中求變的一年。
各類資本爭唱主角
2005年上海聯交所非國有控股的成交宗數首次反超國企,達到了56%。其中民營經濟產權成交金額104.10億元,外資并購金額135.02億元,多元混合經濟產權成交金額463.28億元,占交易總金額的28.07%。
上海聯交所副總裁吳紅兵在接受《上海國資》采訪時指出,完善的產權市場不能只有一個主角,主角越多,產權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就越完善,企業通過交易獲得優質資源的概率就越大,加速發展的能力也越強。
非公經濟和外資并購交投活躍,也反映了上海產權市場日益多元化、社會化和國際化。
借助上海產權交易市場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國外企業并購我國優勢企業,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吸引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將逐漸成為提升上海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措施。
據了解,參與并購的外資主要來自于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韓國、奧地利、荷蘭、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地,外資并購趨向于物流業、房地產業等原限制較嚴的行業,外商投資制造業的積極性也繼續保持穩定。
技術產權交易結構變化
2005年上海聯交所技術產權交易活躍,全年以專利交易、技術轉讓、技術入股、項目融資和科技企業增資擴股為主要內容的技術產權交易達814宗,成交金額182.36億元。上海聯交所已成為科技企業直接融資的重要市場平臺。
吳紅兵表示,技術產權類交易的持續平穩發展,反映了上海聯交所作為綜合市場平臺的作用,同時2005年技術產權類交易在內部結構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2005年,一般技術產權交易下降了60%,但高新技術產權交易增長了63%。這反映了市場交易中對高新技術產權的需求量在日益增大。
為了推動科技投融資體制多元化、民營化,吸引大量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和外資介入到高新產業發展領域,上海聯交所積極開展了各種技術項目推介活動,并開通了“知識產權交易服務平臺”。該平臺包括了“新聞媒體信息平臺”、“投融資項目平臺”、“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產品質量性能檢測平臺”、“科研院校科技成果項目轉化平臺”和“科技沙龍服務平臺”等六個子系統,提供包括信息發布、項目融資、創業指導等多種配套服務,形成了一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技術轉移和孵化平臺。
科研機構可以充分利用上海聯交所這一產權交易的平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權結構的完善,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對科技產業的推動作用。
“瞄準”三個50%
判斷一個產權市場屬于“局域”還是“廣域”,衡量標準主要有三:產權交易覆蓋的地區、入場交易主體和交易過程中的價格發現能力。吳紅兵表示,上海聯交所2006年的目標是:異地交易量超50%、非國有經濟主體交易金額超50%、項目競價率超50%。
由于產權交易的非標準、非連續等特征,再加上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涉及股東優先受讓權等原因,目前,國內產權市場很難真正完全形成競價交易。
所以有關人士指出,如果上海聯交所能達到項目競價率超50%目標,市場形象將會有本質性的變化。
而非國有經濟主體交易金額如果能超越50%,則將標志著上海聯交所達到對資本市場的全方位服務。
新年伊始,聯交所已在民營科企、外資企業最集中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創辦了科技資本市場。我國科技企業權益性投融資信息公示系統也在張江正式啟動,這是科技企業新興投融資體制建設的破冰之舉,是上海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探索。同時可以預見,通過科技資本市場的專業化服務,上海聯交所2006年在非國有經濟主體的交易上也將會有更大的突破。
來源:上海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