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融資規模超千億重復抵押風險重重
臨近年末,企業流動性短缺正在造成融資需求的進口銅異常增加。盡管進口虧損幅度在加大,但進口銅仍在源源不斷進入保稅區倉庫。目前保稅區的銅庫存量已經達到100萬噸,比今年3月的庫存量幾乎翻番。
而業界更預計經過多年累積的銅融資規模高達千億元,一旦銀行監管力度加大,銅融資風險暴露概率將大大上升。
盡管昨日美聯儲推出第四輪量化寬松(QE4),在原有每個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基礎上,再購買450億美元美國國債。這一前所未有的開放式項目并沒有成為商品新催化劑,反而是由于美聯儲政策利好出盡,有色金屬出現小幅回撤。
當前,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庫存的大幅增加令LME銅強勢受挫,國內外比值進一步回落,進口虧損擴大,國內銅價不跟漲令外盤難以繼續走強,銅價回落的壓力不斷加大。盡管銅材進口虧損擴大,但是國內進口規模仍在繼續放大。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最新統計顯示,11月未鍛造銅及銅材進口36.53萬噸,較上月的32.19萬噸上升13.5%;11月廢銅進口47萬噸,高于上月的39萬噸。與此同時,目前保稅區的銅庫存量已經達到100萬噸,比今年3月的庫存量幾乎翻番,并且沒有下降的趨勢。
“現在進口銅到保稅區進行存儲的,可不只是用銅企業,很多庫存都被用作了短期抵押融資,做這事兒的各行各業都有,有一些根本就不從事銅業相關生產和貿易。”一位國內大型銅冶煉企業的內部管理層表示,可以說保稅區里面的銅庫存,用來做過融資的比例不到100%也有99%。
統計顯示,11月中國精銅產量為53.1萬噸,同比增11.6%,創歷史新高。而截至12月7日,LME銅庫存增至8月份以來的新高25.52萬噸,而上期所銅庫存保持在20萬噸左右的水平。
顯然,盡管單純進口銅已經是虧損,但是對于貿易融資來說還是有利可圖。由于去年的信貸緊縮,銅融資就一直比較紅火。申銀萬國分析師周小波預計,經過多年累積的銅融資規模高達千億元,且從簡單的“信用證+抵押”模式在向高風險的“信用證+重復抵押”模式轉化。重復抵押為民間融資提供了高杠桿低成本的資金,也積聚了無法對沖的信貸風險。
“最近銀行不良資產上升,監管力度明顯加大,這將使得銅融資風險暴露概率加大,一旦嚴格監管發生,將對銅價產生較大沖擊。在流動性和基本面并未反轉的局面下,短期內銅價的風險大于機會。”周小波表示。
目前,由于終端行業訂單疲軟,銅需求改善有限。統計顯示,在11月份有色金屬壓延行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經季節性調整后為49.49%,環比下滑了1.37個百分點,在整個制造業PMI回升之際,有色金屬行業需求依舊不景氣。同時,電力行業作為銅消費的支柱,冬季天氣不利于電力行業建設施工,空調在冬季產出略有回升,冰箱產出卻處于淡季,家電用銅管需求沒有大幅改善,反而11月份銅管企業開工率環比下滑,回落至6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