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后消化不良資本買家應參透藥業無極
“無極里有每個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你的也在里面。”
每一天在醫藥行業來去的資本流量有多少?這些資本來去的背后又隱示著藥企怎樣的命運?《無極》的這句臺詞正暗合著:無極里有每個藥企的興衰成敗,任誰都逃不脫。
2005年的日子不好過。能源緊張、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宏觀調控、第17次藥品降價、抗生素“限售”……共同催生了藥業并購后遺癥——“消化不良”。華源、東盛,這兩家曾經咆哮醫藥市場的資本買家,此時正陷落“無極”的低谷,等待著下一輪的曙光。
華源:“要好好活著”
2005年11月的最后一天,華源重組開鑼。
由旗下醫藥元老華源股份出售所有醫藥資產開始,傳聞已久的華源重組終于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遙想當年,華源曾因左攬上海醫藥集團、右收北京醫藥集團,成就了醫藥并購史上兩樁數一數二規模的案例。如今,華源從重組到被重組角色的瞬間轉換,實在給2005年年末原本相對平靜的醫藥行業一個不小的震動。
原本從事紡織業的華源,選擇了一條“國際慣例”的發展路子——轉型醫藥行業,而且走得頗為意氣風發。自1992年以來,華源主導的大大小小并購不下90起。2001年確定“優先發展大生命產業”以來,華源集團便通過旗下的華源生命在醫藥行業攻城掠寨,在資源整合方面建樹頗多,一度風生水起。
2002年,華源以11億元一舉將中國醫藥界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上海醫藥集團納入囊中,創下了中國藥業并購史上最大規模的并購紀錄。
2004年,華源集團作為非醫療領域企業,竟一次整體收購河南省新鄉市5所主要醫院。
同年11月,華源以13.6億元兼并北京醫藥集團,再次刷新了自己創下的最大規模藥業并購紀錄,業界一片震驚。
2004年底,華源集團成功地將游離于其掌握之外的上海醫療器械集團50%股份收歸麾下,并由此介入醫藥器械領域。
13年時間里,華源的觸角延伸到了醫藥產業的原料藥、大輸液、制劑、天然藥品、零售、醫療、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迅速坐上了中國醫藥產業的頭把交椅。
然而,在華源的醫藥版圖日益擴張的同時,危機也在逐漸顯現。自2000年以來,快速擴張的華源集團所耗其實不菲,且多為銀行貸款。如此高負債并購模式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資金鏈條癱瘓,“消化不良”的并購后遺癥癥狀開始在華源系泛濫。
2005年8月3日,無錫農業銀行首先發難,凍結了華源發展3000萬股股票。
接著,9月16日到9月20日不到一周的時間內,上海銀行和浦發銀行對華源集團共計12多億元的逾期債務起訴并進行資產保全。16日,上海二中院裁定凍結華源集團及擔保單位中紡機集團銀行存款1.14億元,并查封凍結了華源集團持有的上海醫藥集團40%的股權及相關權益。
之后,一系列的銀行逼債行為便陸續展開,華源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股權遭司法凍結的消息時有傳出。在上述時間內,華源系共接到來自上海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金山支行、陸家嘴支行、長寧支行至少11起的起訴,涉及金額達12.29億元。
面對眾多對華源的起訴,國務院國資委不得不加快了重組華源的步伐。誠通集團就此登上華源重組進程的舞臺。這起由國務院國資委主導的直屬央企“火線重組”,為中國企業經營史開創了新篇。
據稱,誠通入主華源后,將醞釀重組整合央企大大小小1000多家醫院,并將與華源的醫藥主業形成上下游的產業鏈關系,這一系列舉措將帶給華源集團新的業務機會,而同時也將對華源原有的企業經營自主權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
盡管華源目前仍是中國醫藥產業的“老大”,但顯然,獨立打造中國醫藥航母的夢想已基本破滅。
與此同時,圣誕前夜又傳出了華源股份、華源發展股權再遭司法凍結的消息。
華源此次能否順利度過重組難關,“要好好活著”也許是業界期望的最后底線。
東盛:“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見的”
曾經揮舞資本魔杖創下藥業并購史上規模第三案例的東盛,如今也已鐵騎夢碎。
12月初,郭家學對外承認,自己已經退出云藥集團的核心管理層。
曾被喻為民營“黑馬”的東盛,以賭徒式的手法迅速構建起強勢平臺,每一招、每一搏無不透著掌門人郭家學的“狠”:由西安東盛飲品有限責任公司發家,然后挾陜西衛東制藥廠切入醫藥產業、入主青海同仁鋁業并更名為東盛科技、受讓江蘇啟東蓋天力、托管麗珠、受讓湖北潛江制藥股權、組建國大東盛大藥房……
而真正讓郭家學成為醫藥行業風云人物的,是東盛2003年8月與國藥集團下屬子公司中國醫藥工業公司共同組建中國醫藥工業有限公司。這使東盛在一年之后得以將云藥集團控股權收入囊中,從而控制國家四大秘方醫藥企業之一的績優上市公司——云南白藥。
2004年9月,中國醫藥工業公司以增資擴股的形式重組云藥集團,持股50%。雖然在中國醫藥工業公司中,東盛集團占49%股權,51%的控股權掌握在中國醫藥集團手中,但真正的收購者是東盛集團,郭家學借道中國醫藥工業有限公司,“曲線救國”進入云藥集團核心管理層,成為云藥集團的“話事人”。
然而,“塞翁得馬,焉知非禍”,也正是這次大手筆的收購,使得東盛資金鏈問題一觸即發,最終黯然出局。這一次,速度也同樣出人意料的快。
回顧東盛為擷取云藥集團所耗的代價:在中國醫藥工業有限公司7.5億元現金出資中,含東盛4.95億元;云南省政府給郭家學的后續要價也很高:到2007年,重組后的新云藥集團銷售收入要達到120億元,稅收11億元,凈利潤3.4億元,否則云南省國資委將從中國醫藥工業有限公司出資的7.5億元現金中扣除,并重新選擇合作伙伴。
而近幾年的大規模收購擴張已使東盛“囊中羞澀”:長期依靠銀行股權質押融資、負債率居高不下。2004年4月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更使東盛雪上加霜。而東盛體系資金緊張之時,正值郭家學拼命競購哈藥集團、云藥集團之時。業界對東盛收購云藥看得心驚肉跳,甚至有分析人士認為,郭家學沒按照邊際搜索規則玩游戲,多收購一家企業就意味著又背上一個缺乏長期生存能力的包袱,甚至會釀成更大的慘劇。
就在東盛正式介入云藥集團重組的消息公布不久,東盛科技2004年三季報顯示,東盛科技負債合計為8.9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0%。再看潛江制藥,2003年凈現金流竟然出現負值。
隨后的2005年2月東盛主動退出了與健康元爭奪麗珠集團的戰局。此舉被認為東盛已經面臨資金鏈危機。
2005年3月,東盛又為貸款而質押潛江制藥全部股份。
與此同時,云藥集團重組協議中的最大項目——占地3000畝、投資額60億元的“國際云藥港”項目因未獲審批等原因一直未開工,這意味著到2007年收購方將難以完成120億元的目標銷售額。至此,這起醫藥行業2004年度最大手筆的整合已呈現敗象。
據悉,因協議目標難兌現,無力消化云藥,東盛已經打算將合資公司中的股份從49%降至30%,從而讓出對云藥集團的控制權。
一位行業分析師指出,從2001年開始,東盛科技的長期資本凈值由3.79億元遞減至1.42億元,潛江制藥的資本凈值從2003年的2.56億元遞減至1.77億元,這其中有資金周轉不靈之虞,可見東盛在用“短融長投”的方式支撐目前的主業,即在東盛掌舵后,兩家公司的長期資本被用于收購更多的制藥企業,而正是通過“收購-抵押套現-再收購”的資本杠桿,東盛實現了擴張。相信連續收購給東盛集團積聚的風險,郭家學比誰都清楚。
種種跡象表明,東盛收購云藥集團已是背水一戰,而現有資金狀況又是難以堅持到收獲期的。不到一年時間,還來不及喘息即生嘩變,這樣的速度也為業內少見。
藥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