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知識問答
1. 為什麼要制定《標準化法》?
為了運用標準化手段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促進技術進步,改善產品質量,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使標準化工作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發展對外貿易的需要,解決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深入改革對標準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通過立法手段來調整各方面的關系,故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2. 標準化法主要內容是什么?
《標準化法》分為五章二十六條,其主要內容是:確定了標準體制和標準化管理體制,規定了制定標準的對象與原則以及實施標準的要求,明確了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和處罰辦法。
3. 《標準化法》的性質是什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重要法律,《標準化法》規定了我國標準化工作的方針、政策、任務和標準化體制等。它是國家推行標準化,實施標準化管理和監督的重要依據。
4. 頒布《標準化法》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是我國標準化工作的基本法。頒布《標準化法》的重要意義是:
①《標準化法》是制定標準,推行標準化,實施標準化管理和監督的依據。《標準化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標準化工作已進入法制管理的新階段;
②標準化是組織專業化生產的技術紐帶。《標準化法》的頒布,有利于發展社會化大生產,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③標準是科研、生產、交換和使用的技術依據。《標準化法》規定,企業必須按標準組織生產,對于那些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產品,必須強制執行,違反者,要追究其法律責任。《標準化法》的頒布,有利于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
5. 我國標準分為幾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將我國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四級。
6. 我國各級標準分別由誰來制定?
我國的國家標準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行業標準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地方標準由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企業標準由企業自己制定。
7. 標準“備案”的作用是什么,各級標準的備案機關是如何規定的?
標準“備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3點:
可以了解標準的制定情況,特別是便于檢查企業生產的產品是否制定了標準。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既沒有國家標準,又沒有行業標準,也沒有制定企業標準,就可以監督、幫助企業盡快制定企業標準。②便于發現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或企業標準是否遵守有關強制性標準的情況。如果發現有違背的情況,可以及時予以糾正或停止執行相應的標準。③對于企業的產品標準來說,當供需雙方由于產品貿易發生爭議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可以依據合同規定的企業產品標準進行仲裁和檢驗。這個企業標準,應該是已備案的標準,而不是企業隨意選用的標準。
關于備案機關的規定:行業標準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地方標準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企業的產品標準報當地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8. 我國的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是如何劃分的,哪些標準屬于強制性標準?
具有法律屬性,在一定范圍內通過法律、行政法規等手段強制執行的標準是強制性標準;其它標準是推薦性標準。
根據《國家標準管理辦法》和《行業標準管理辦法》,下列標準屬于強制性標準:
藥品、食品衛生、獸藥、農藥和勞動衛生標準;
產品生產、貯運和使用中的安全及勞動安全標準;
工程建設的質量、安全、衛生等標準;
環境保護和環境質量方面的標準;
有關國計民生方面的重要產品標準等。
9. 什么叫推薦性標準?
推薦性標準又稱為非強制性標準或自愿性標準。是指生產、交換、使用等方面,通過經濟手段或市場調節而自愿采用的一類標準。這類標準,不具有強制性,任何單位均有權決定是否采用,違犯這類標準,不構成經濟或法律方面的責任。應當指出的是,推薦性標準一經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納入經濟合同中,就成為各方必須共同遵守的技術依據,具有法律上的約束性。
10. 《標準化法》與企業生產經營的關系是什么?
企業是商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企業與標準化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比如說:企業生產的產品必須按標準生產,對產品檢驗要遵守統一的檢驗方法,要有統一的包裝、運輸方式。可以這樣說,沒有標準,企業就無法組織好生產,生產的產品也無法更快更好地進入市場,也就不可能獲取更多更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違反強制性標準的企業,還要受到處罰。
企業為了提高產品的信譽和產品的競爭能力,按標準化法規定,可以申請認證。認證是國際上通行的貿易管理制度。取得貿易合格認證的產品,就能得到用戶的信賴。
11. 《標準化法》頒布對消費者有什么直接關系?
在科學技術、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標準,標準是制定產品質量的依據。人們經常接觸的食品、飲料、服裝、鞋帽、電冰箱、收錄機、種子、農藥、化肥以及信息產業、高科技產品等,都有標準問題。標準化法實施后,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就有了法律保障。
12. 為什么由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
這主要是由于:
①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是政府行使監督的職能部門。相對于一個產品來說,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既不是生產方,也不是使用方,而是國際上通稱的第三方。因此,由他依法進行監督,具有客觀性、公正性和權威性。②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標準和熟悉標準,并具有相應的檢驗手段和檢驗人員,具備正確行使監督職能的條件。因此,由他依法進行的監督,具有科學性。
13. 什么是標準?
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稱為標準。該文件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準。標準應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
14. 什么是標準化?
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稱為標準化。它包括制定,發布及實施標準的過程。標準化的重要意義是改進產品,過程和服務的適用性,防止貿易壁壘,促進技術合作。
15. 標準化的實質和目的是什么?
“通過制定、發布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是標準化的實質。“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則是標準化的目的。
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凡具有多次重復使用和需要制定標準的具體產品,以及各種定額、規劃、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成為標準化對象。
標準化對象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標準化的具體對象,即需要制定標準的具體事物;另一類是標準化總體對象,即各種具體對象的總和所構成的整體,通過它可以研究各種具體對象的共同屬性、本質和普遍規律。
16. 標準化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標準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抽象性;②技術性;③經濟性;④連續性,亦稱繼承性;⑤約束性;⑥政策性。
17. 標準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標準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統一原理、簡化原理、協調原理和最優化原理。下面分別作一介紹:
統一原理就是為了保證事物發展所必須的秩序和效率,對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它特性,確定適合于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的一致規范,并使這種一致規范與被取代的對象在功能上達到等效。統一原理包含以下要點:
統一是為了確定一組對象的一致規范,其目的是保證事物所必須的秩序和效率;
統一的原則是功能等效,從一組對象中選擇確定一致規范,應能包含被取代對象所具備的必要功能;
統一是相對的,確定的一致規范,只適用于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舊的統一就要由新的統一所代替。
簡化原理就是為了經濟有效地滿足需要,對標準化對象的結構、型式、規格或其他性能進行篩選提煉,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換的環節,精煉并確定出能滿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環節,保持整體構成精簡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簡化原理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簡化的目的是為了經濟,使之更有效地滿足需要;
簡化的原則是從全面滿足需要出發,保持整體構成精簡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所謂功能效率系指功能滿足全面需要的能力;
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處于自然存在狀態的對象進行科學的篩選提煉,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換的環節,精煉出高效能的能滿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環節;
簡化的實質不是簡單化而是精煉化,其結果不是以少替多,而是以少勝多。
協調原理就是為了使標準系統的整體功能達到最佳,并產生實際效果,必須通過有效的方式協調好系統內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確定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適應或平衡關系所必須具備的備件。協調原理包含以下要點:
協調的目的在于使標準系統的整體功能達到最佳并產生實際效果;
協調對象是系統內相關因素的關系以及系統與外部相關因素的關系;
相關因素之間需要建立相互一致關系(連接尺寸),相互適應關系(供需交接條件),相互平衡關系(技術經濟招標平衡,有關各方利益矛盾的平衡),為此必須確立條件;
協調的有效方式有:有關各方面的協商一致,多因素的綜合效果最優化,多因素矛盾的綜合平衡等。
按照特定的目標,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對標準系統的構成因素及其關系進行選擇、設計或調整,使之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這樣的標準化原理稱為最優化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