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鋼結構用鋼量預計達到1400萬噸
8月25日—27日,由中國鋼結構協會主辦、法因數控承辦、濟鋼和萊鋼協辦的“鋼結構制造企業高峰研討會”在濟南舜耕山莊召開。鋼協領導、專家及上海寶冶、冠達爾、浙江精工、江南重工等全國30余家大型鋼結構制造企業的負責人出席了本次峰會。峰會審議通過了《鋼結構制造企業資質標準(試行)及管理規定》,分析了鋼結構市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了對策。此外,法因數控、濟鋼、萊鋼、上海振華等企業的負責人還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概況。
鋼協通過資質標準
為了正確引導鋼結構制造企業的健康發展,避免無序競爭,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會上,鋼協審議通過了《鋼結構制造企業資質標準(試行)及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資質標準》)。《資質標準》共分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四個等級,分別對鋼結構企業在生產規模、技術裝備、人員配置、科學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技術指標作了明文規定,比如特級企業的資本金不能少于1億元,年生產能力不能少于5萬噸,全熔透焊對接板厚不能少于100mm等。據劉錫霖高工稱:“《資質標準》使企業有了可以借鑒的資質等級標準,其試行是行業間的一件大事,是加入WTO后實現國、內外市場對話的需要,對于更好地發揮鋼協的橋梁和協調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機遇大于挑戰
2004年我國鋼結構用鋼量1200萬噸,宏觀調整后按每年5%-8%的增速(這與國內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計算,2005年用鋼量預計達到1400萬噸。鋼協專家委員會主任陳祿如談到,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建筑、市政建設、民用住宅等用鋼量還將持續增長,鋼結構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火力電廠建設還會加快,主廠房、鍋爐鋼架用鋼量會增加;鐵路橋一般采用鋼結構,近年公路橋采用鋼結構也漸成趨勢;市政建設和鋼結構住宅也會增加對鋼材的需求量。”同時陳主任也不無憂慮:“但同時我國在設計理念、新產品研究開發、鋼材品種質量、制作安裝的設備及計算機應用、科學管理和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較發達國家還有不少差距。首先,對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行業認識還有待提高;其次,鋼材超常漲價、無序競爭造成加工和安裝企業虧損局面嚴重;再次,鋼結構工程的質量還需進一步提高。”
不過陳主任還表示,倘若我們的鋼結構制造企業能雙管齊下,一方面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鋼結構的應用范圍,把餅做大,另一方面又不斷調整企業的目標與方向,練好內功,創造優勢、特色品牌,那么,“盡管挑戰是不可避免的,但機遇一定會大于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