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快訊:農業機械化發展機遇多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許多行業都以“挑戰”與“機遇”并存來描述。而對農業機械化而言,卻是新發展機遇多。農業部農業機械管理司司長王智才在接受有關媒體受訪闡述這一觀點時說,要把握好農機化發展的新機遇,并介紹了幾個突出標志。
農機化提升農業產業水平
一是采用機械化作業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黑龍江省大豆平均生產的成本為1.56元/公斤,高于美國0.36元,據分析大豆生產成本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機械化水平低。
二是發展農機化,可以加快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大規模、高標準的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三是機械化生產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對保證食品安全產生積極的影響。使用安全高效質保機械,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殘留;加大推進農機化標準作業,可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品質。就現在我國農機化發展水平而言,總體上與國外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可以學習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加快農機化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提高農機化發展水平。
特色經濟對農機化需求潛力大
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是農業發展的既定方向。這正是對農機化需求潛力大的領域。
近幾年主要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黃淮海地區適宜小麥發展的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油菜、花生、大豆分別向長江流域、黃淮海地區和東北地區集中,長江流域油菜面積占全國的70%左右,恰是農機化用武的廣泛天地。然而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機化新技術儲備不足等,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牧草生產機械化及農產品初加工等方面。特別是在一些地區,農民的需求正趨向于質量高、性能穩定、適應性強的優質農機新產品。
因此,今后振興農機雄風,就要突出區域特色,重點突破。沿海地區、大中城市郊區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要在加快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步伐的基礎上,突出抓好果蔬、花卉園藝設施農業等機械化;糧食主產區要結合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建設進行;西部地區要根據生態環境建設重點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