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石油勘探再顯生機
長期處于勘探低潮的白洋淀石油勘探工作最近取得新進展。目前在白洋淀南岸,一批新確立的勘探目標相繼獲得工業油流。
進入2003年以來,華北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科研人員與油田公司地質勘探部門人員一道,創新思維,加大基礎地質研究,組成了由資源評價、沉積儲層、構造解釋及綜合研究等多專業人員參加的聯合攻關組。通過研究,科研人員一改往日專尋構造油藏的傳統作法,轉而在尋找巖性油藏上下功夫。科研人員先是對淀南地區多塊三維地震資料進行連片處理,奠定資料基礎;而后細分勘探層系,建立等時格架。在此基礎上,重新進行砂組劃分與對比,分砂組精細開展沉積儲層研究及儲層的橫向預測,分砂組圈定有利儲層分布區,落實巖性地層圈閉。緊隨其后,又通過分析油田開發反饋信息,解剖已知油藏,逐漸摸索出淀南地區油氣聚集規律及油氣富集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淀南地區新的成藏模式,進一步明確了淀南地區巖性地層油藏勘探的主攻方向。同時,通過新的圈閉發現、落實與評價,先后提供了淀10、莫33、雁73北、淀3等一批勘探目標。
據了解,在這批目標中,已實施勘探的淀15、淀16、淀17、淀20、高59等5口井,相繼獲得工業油流,日產油量為6至25噸。正鉆的淀18井見到油斑、油浸顯示13層14.04米;淀21井見到油斑、油浸顯示3層2.8米。
鑒于淀南地區石油勘探展示出的良好前景,華北油田公司于1月6日成立淀南地區地質綜合評價聯合攻關組,圍繞雁翎構造帶的翼部進行整體認識、評價,系統開展巖性地層油藏研究工作。目前,攻關組正緊鑼密鼓地對淀南地區已采集完成的三維地震資料及周邊老資料進行連片處理解釋,落實評價勘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