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企業尋求新市場轉移反傾銷風險
一方面積極應對歐盟關于緊固件的反傾銷案件,另一方面開拓中東、非洲市場
歐盟委員會反傾銷部門投票決定對產自中國的碳鋼緊固件產品5年內征收高達87%%的反傾銷稅,該案將在1個月內由歐盟各成員國批準后正式生效,這將是歐盟針對中國的最大反傾銷案之一。歐盟目前是中國緊固件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去年11月歐委會對此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中國出口商以及歐洲進口商多次對此提出異議。該案的生效意味著中國緊固件產業每年將損失4億歐元左右的外匯收入,同時還會喪失很多就業崗位。
中國浙江省嘉興市緊固件進出口企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峰說,實際上中方企業出口到歐盟的緊固件產品大多是低端產品,與歐盟企業主打的高端緊固件產品根本不構成競爭,完全是互補關系,針對的是不同的客戶群,但歐盟委員會卻無視這一事實,執意將中歐緊固件產品視作同類產品,這無疑是為了幫助自己的企業搶占市場。
同時,兩家歐盟企業一方面推動歐盟對中國緊固件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另一方面又鉆了歐盟反傾銷程序的空子,為各自在中國設立的企業贏得了豁免待遇。“歐盟對自己在中國的企業搞特殊化,這對中國企業絕對不公平。”張峰說。
中國緊固件企業在布魯塞爾聘請的律師羅伯特麥克萊恩指出,歐盟的反傾銷決定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腳,它實際上標志著歐盟內部的保護主義勢力占了上風,為歐盟接下來的政策走向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
對此,有關專家指出,當前中國企業在應訴的同時,開辟新的外貿市場破在眉睫,外貿經濟不可在歐美幾個地方扎堆,要有全球視野,開拓真正的國際市場。如果僅僅盯著少數幾個地區,一旦遭遇像歐盟組織這樣的集體反傾銷制裁,遭受的損失將是巨大的。因為無論反傾銷是勝或敗,時間都不會短,而在等待爭取結果的這段時間,有可能歐盟的五金市場已經萎縮疲軟了,所以開發新的市場是必然的,建議五金企業開發中東、非洲、印度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