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倉日趨“法人化”金屬期貨“牽頭”客戶結構轉型
在很多期貨品種上,“散戶為王”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從第九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了解到,企業和機構投資者在當前的期貨市場中的比例日益提升,在某些有色金屬品種上,產業客戶的持倉比例甚至超過全部持倉的一半。有色金屬企業積極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參與的機構數穩步提高,套保需求不斷增長,有色金屬企業已不再局限于傳統單一的套保理念,而是根據市場的不同條件靈活運用各種套保策略。從產業鏈各環節企業的參與情況看,上游礦山、冶煉、下游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根據自身生產、消費和庫存等情況進行買入和賣出套保,有色金屬期貨市場參與結構也更趨優化。
從總的法人持倉量看,2011年三個有色金屬期貨品種中銅、鋁市場法人持倉占比均超過50%,鋅的法人持倉也接近50%。境外企業也積極參與上海有色金屬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交易,2011年底外資背景的法人投資者有近千家,交割量占比較大,外資背景法人銅、鋅品種的交割量超過20%,鋁則超過50%。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副總經理褚玦海在上述論壇上表示,法人持倉比例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套期貨保值意愿和持倉水平較高,通過有效運用期貨市場,有色金屬產業實現了規模擴張和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整體行業生產經營效率。目前有色金屬行業已經形成一批能夠熟練運用期貨市場工具、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有色金屬期貨也是各品種中成交量貢獻比例較大的一塊,其成交量的增長甚至“跑贏”所有期貨品種的總成交量增長。2012年1月~4月,全國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及成交額分別為4.7億手和41.88萬億元,同比下降22%和31%。同期上海期貨市場成交量及成交額分別為1.64億手和25.65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0.62%和增加14%。而其中的有色金屬期貨合約成交量及成交額分別為6125.77萬手和13.67萬億元,同比強勁增加8.38%和47.25%。
法人投資者的大量參與也使得市場價格走勢更能反映國內真實的基本面。通過對有色金屬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進行相關性分析和格蘭杰因果檢驗顯示,近年上海有色金屬銅、鋁、鋅連續三月期貨合約價格和現貨價格走勢總體保持一致,期現之間的相關系數高達90%以上,有色金屬期貨價格對現貨價格的引導關系日漸顯著。以銅為例,銅期貨合約到期交割結算價與現貨價的價差率處于±1%之間。可以說,有色金屬期貨價格已能夠及時反映供需關系的變化,成為國內現貨貿易活動的定價基礎。
客戶結構改善的同時,境外金屬交割品牌的注冊則樹立了交割品牌的“中國標準”,目前有28個銅、3個鋁境外品牌成功注冊了上期所的交割品牌。而期貨的保稅交割業務自2010年12月24日在洋山保稅港區率先試點以來,總體運行平穩,2011年8月還完成了國內首次到期交割全流程操作和期轉現交割,這些新業務也均是在金屬品種上開展,海關首次以上海期貨交易所的保稅交割結算價作為審價依據辦理報關業務。